[实用新型]发动机柔性悬挂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05000.5 | 申请日: | 2010-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00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肖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M7/00 | 分类号: | B62M7/00;F16F15/04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50213 | 代理人: | 张景根 |
地址: | 4000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柔性 悬挂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悬挂结构,尤其是发动机柔性悬挂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摩托车发动机悬挂结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发动机通过悬挂螺栓与车架进行刚性联结悬挂;第二种是发动机通过悬挂螺栓与发动机托架联结后再通过带骨架的橡胶套与车架进行软联结悬挂;第三种是发动机通过悬挂螺栓与发动机托架联结后再通过单侧弹簧与车架联结悬挂。第一种方式发动机高频振动未经衰减直接传递给车体,造成整车骑乘感觉麻木,舒适性差;第二种虽然发动机高频振动经过橡胶阻尼衰减一部分后,整车骑乘麻木感有所减轻,但由于橡胶套中的骨架几乎无弹性,振动衰减效果有限,且橡胶由于长期振动牵拉,易与骨架分离导致悬挂功能失效;第三种悬挂方式通过弹簧连接,虽然对振动有缓冲作用,但由于只是发动机托架与车架之间有弹簧,仅对发动机相对于车架向下的振动有缓冲作用,且弹簧伸压过程中无阻尼介质参与衰减传递给车架的振动能量,因此减振效果依然不够理想,同时,由于弹簧内孔无定位实体,导致发动机悬挂侧向刚度不足,当发动机输出较大扭矩时,会出现发动机安装姿态明显失常,发动机侧向晃动过大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上下两个方向缓冲减振作用的发动机柔性悬挂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柔性悬挂结构,包含有发动机托架横梁和车架上的发动机安装座,发动机托架横梁与发动机安装座之间用螺栓相连,在发动机托架横梁与发动机安装座之间的螺栓上套有第一减振弹簧,在发动机托架横梁上方的螺栓上套有第二减振弹簧。
车辆行进过程中,由于颠簸和发动机自身的高频振动,使发动机托架横梁相对于车架上的发动机安装座既有向下的振动,也有向上的振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发动机托架横梁上下方的螺栓上分别套装第二、第一减振弹簧,第一减振弹簧用以缓冲发动机相对于车架向下的振动,第二减振弹簧用以缓冲发动机相对于车架向上的振动,因此可以明显地减小整车振动,提高车辆的驾乘舒适度。
进一步地,第一减振弹簧里装设有第一阻尼胶套,第二减振弹簧里装设有第二阻尼胶套。第一阻尼胶套和第二阻尼胶套不仅在弹簧伸压过程中作为阻尼介质参与衰减振动能量,使弹簧的压缩量易于控制,而且在弹簧里起到定位实体的作用,增加弹簧的侧向刚度,当发动机输出较大扭矩时,防止发动机侧向晃动过大,确保发动机保持正常的安装姿态。
进一步地,第一减振弹簧的下端位于第一定位座圈里,第一减振弹簧的上端位于第二定位座圈中,第二减振弹簧的下端位于第三定位座圈里,第一定位座圈固定在发动机安装座上,第三定位座圈固定在发动机托架横梁上。有了定位座圈的限位作用,使减振弹簧和阻尼胶套在伸压过程中姿态稳定,工作可靠,确保发动机各悬挂点的弹性阻尼特性一致。
进一步地,第一减振弹簧的上端与尼龙套抵接,尼龙套套装在螺栓上;发动机安装座下方的螺栓上套装有第三阻尼胶套;第三阻尼胶套的上端位于第四定位座圈里。尼龙套和第三阻尼胶套分布在螺栓的两端,也起缓冲减振的作用,第四定位座圈对第三阻尼胶套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第二阻尼胶套的下端设有轴颈部伸入发动机托架横梁的螺栓孔中,第三阻尼胶套的上端设有轴颈部伸入发动机安装座的螺栓孔中。阻尼胶套的轴颈使螺栓与螺栓孔壁完全隔离,对侧向晃动起缓冲减振的作用,当发动机输出较大扭矩时,可防止发动机侧向晃动过大,确保发动机保持正常的安装姿态。
进一步地,螺栓为台阶螺栓,装配时螺母套于小直径段并止于台阶处,采用台阶螺栓并通过尺寸限定,使螺母拧紧到位后阻尼胶套胀满弹簧内孔,使整个悬挂结构各向刚度适宜,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在工艺上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实践证明可有效解决因发动机高频振动引起的整车驾乘时感觉麻木问题,安装此悬挂结构的非平衡轴发动机整车,其振动改善效果相当或优于带平衡轴发动机的整车,悬挂结构的可靠性及耐久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应用在三轮摩托车上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中:1.发动机托架横梁;2.发动机安装座;3.螺栓;4.第一减振弹簧;5.第二减振弹簧;6.第一阻尼胶套;7.第二阻尼胶套;8.第一定位座圈;9.第二定位座圈;10.第三定位座圈;11.尼龙套;12.第三阻尼胶套;13.第四定位座圈;14.螺母;15.平垫圈;16.发动机;17.车架龙骨;18.发动机前托架;19.发动机后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050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