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电子束曝光效率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41030.5 | 申请日: | 2010-1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6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 发明(设计)人: | 徐秋霞;许高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3F7/00 | 分类号: | G03F7/00;G03F7/20;G03F7/38;G03F7/4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长兴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电子束 曝光 效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尺度的半导体器件制备工艺,具体涉及纳米图形制备中,如何提高电子束曝光效率的方法,为纳米图形的制备加快了流程,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背景技术
在亚50纳米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制备中,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获得亚50纳米的光刻图形,对于这么精细的图形,当今的光学光刻技术已很难实现,采用电子束光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是电子束光刻曝光速度太慢,曝光效率太低,严重影响科研进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电子束曝光效率的方法,以克服公知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把需要光刻的图形分成两部分,将大尺寸图形部分分解出来采用光学曝光完成,精细图形的光刻仍采用电子束光刻完成,本发明还解决了其间两种光刻方法的工艺兼容性问题,使本发明的实用成为可能。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的提高电子束曝光效率的方法,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1)在需要光刻的片子上涂敷一层正性光刻胶,进行前烘;
步骤2)图形数据分割,对大尺寸图形部分进行光学曝光,进行后烘;
步骤3)正性光刻胶显形;
步骤4)等离子体氟化;
步骤5)烘烤加固;
步骤6)涂电子束负胶,进行前烘;
步骤7)对精细图形部分进行电子束曝光;
步骤8)后烘;
步骤9)电子束负胶显形,完成光刻图形制备。
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正性光刻胶膜厚为200~400nm,前烘热板温度90~95℃,时间60~90秒。
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2)中大尺寸图形光学曝光采用分步重复光刻机(Stepper)进行,后烘热板温度100~115℃,时间60~90秒。
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4)中的等离子氟化条件为:功率30~60W,压力300~550mTorr,反应气体为CF4,其流量100~300sccm,氟化时间20~60秒。
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5)中烘烤加固的温度130~160℃,时间40~60分。
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6)中电子束负胶膜厚为200~400nm,前烘热板温度100~115℃,时间1~3分钟。
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8)中后烘热板温度100~115℃,时间1~3分钟。
本发明取得的效果是:
1)采用两种光刻技术的结合,解决了电子束曝光效率低的问题;
2)分割需要曝光的图形数据,大尺寸图形部分采用光学曝光的方法制备,精细图形部分采用电子束曝光制备,这样不仅提高了图形的制备速度,同时也保持了精细图形所要求的高精度和分辨率;
3)加快了工艺流程,大幅度降低成本;
4)工艺简便,完全与CMOS兼容,不增加额外的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采用两种光刻方法形成的胶图形,其中大尺寸图形(A)采用正性光刻胶光学曝光完成,精细图形(B)采用负性电子束胶电子束曝光完成,线宽约为50-60纳米。
具体实施例:
针对电子束光刻速度太慢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如何克服电子束曝光效率低的方法。即把需要光刻的图形数据分成两部分,将大尺寸图形部分分解出来采用光学曝光制备,精细图形部分的制备仍采用电子束光刻完成,为解决这两种光刻方法的工艺兼容性问题,即在电子束曝光的显影过程中,不使光学光刻已形成的大尺寸胶图形被溶解而损坏,本发明对光学曝光部分采用正性光刻胶曝光,显影后,对胶进行氟化处理并烘烤加固,以增强其抗溶性和抗蚀性,然后涂敷电子束负胶,经电子束曝光并显影后获得精细图形,这一过程对已形成的正性胶图形形貌完整性没有影响,使本发明的实用成为可能。
本发明的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1)在需要光刻的片子上涂敷一层正性光刻胶,胶膜厚200~400nm;前烘:热板温度90-95℃,时间60~90秒;
步骤2)图形数据分割,采用分步重复光刻机对大尺寸图形部分,进行光学曝光,接着后烘:热板温度100-110℃,1~1.5分钟;
步骤3)显影,40~60秒;
步骤4)等离子体氟化,低功率30-60W,压力为300-600mTorr,CF4流量100~200,氟化时间20-60秒;
步骤5)烘烤加固:烤箱温度130-160℃,时间40-6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10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受控熔断电流保险器
- 下一篇:提高低碳烯烃收率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