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孔径梯度分布的聚乙烯中空丝膜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53639.2 | 申请日: | 2009-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0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D69/08 | 分类号: | B01D69/08;B01D71/26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美娟;王 兵 |
| 地址: | 3100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孔径 梯度 分布 聚乙烯 中空 制备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孔径梯度分布的聚乙烯中空丝膜的制备方法,该孔径梯度分 布的聚乙烯中空丝膜适合用于家用净水器、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和连续微滤技术。
(二)技术背景
聚乙烯微孔膜是一种功能优异的膜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微滤、污水处理、血 浆分离、电池隔膜等。聚乙烯是一种高结晶度聚合物材料,其制膜方法主要有两 类,熔融挤出-拉伸法和热致相分离法。
熔融挤出-拉伸法是纯聚合物融体进行熔融挤出,融体中会形成许多垂直于 挤出方向平行排列的片晶结构,在拉伸过程中,片晶结构被拉开形成微孔,然后 通过热定型工艺固定孔结构。美国专利4401567和4530809分别报道了高密度聚 乙烯(密度>0.965g/cm3)通过熔融挤出-拉伸方法制备中空丝微孔膜。熔融挤 出纺丝牵伸比为100-2000,在室温(低于40℃)下冷拉伸5-100%,然后80 -125℃温度下经过热拉伸100-900%,膜的最大孔径为0.62μm,孔隙率为30 -90%。美国专利42006/88揭示这种微孔结构的形成条件:熔融指数为1- 15g/min的高密度聚乙烯在牵伸比1000-10000的条件下进行熔融纺丝,中空丝 的冷拉伸形变速率不能小于50%/s,热拉伸的温度在80-125℃之间,总的拉伸 比率在400-700%。美国专利5294338公开了一种大孔径的亲水性聚乙烯中空 丝膜的制备方法。先采用熔融挤出-拉伸法制备中空丝微孔膜,然后用乙烯-醋 酸乙烯酯或乙烯-乙烯醇表面亲水改性或者丙烯酰胺交联改性来制备亲水性聚 乙烯中空丝微孔膜。该膜的平均孔径为2-10μm,孔隙率为75-95%。
热致相分离法是热塑性、结晶性的高聚物和某些高沸点的小分子化合物(稀 释剂)在升高温度下(一般高于结晶聚合物的熔点Tm)形成均相溶液,降低温度又 发生固-液或液-液相分离,然后脱除稀释剂而形成聚合物微孔材料,微孔是由 稀释剂所占的位置在被去除后形成的。美国专利4020230较早公开了聚乙烯与低 分子量酯类高温熔融制得中空丝状制品,再把作为稀释剂的酯类萃取掉来得到聚 乙烯中空丝微孔膜,最大孔径可达美国专利4247498报道了27种能与聚 乙烯形成均相溶液的稀释剂,为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乙烯膜提供了更多的体系。 美国专利4867881和5238618都采用HDPE和DOP体系熔融共混,采用双螺杆 挤出机以18Kg/hr速度挤出制成长条状平板膜,然后用冷水淬冷使体系发生相分 离。萃取剂用1,1,1-三氯乙烷,最后干燥除去萃取剂并进行轴向拉伸,随着拉 伸程度的增加,膜厚度和Gurley值减少,孔径、孔隙率和基体拉伸强度增加。
从上述专利报道看,熔融挤出-拉伸法制备聚乙烯中空丝膜的条件比较苛 刻,对原料的要求高,并且过程比较复杂,不易于连续操作。而热致相分离法在 成型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参数少,更容易实现稳定和连续操作,但是现有的技术只 能得到孔径对称分布的聚乙烯中空丝膜,还不能直接制备孔径梯度分布的耐污染 的聚乙烯中空丝膜。存在的问题是,虽然现有聚乙烯膜通量大,但是由于膜孔径 大,膜的截留效果差。另外一方面,目前现有聚乙烯膜的亲水化改性一般采用等 离子体辐射、化学接枝、表面涂覆等后处理手段改善膜材料的耐污染性能。这些 后处理方法设备和过程复杂、效果欠佳。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聚乙烯膜材料存在的大通量、低截留效率的矛盾,提供了一 种孔径梯度分布的聚乙烯中空丝膜的制备方法,该聚乙烯中空丝膜具有表面小孔 径内部大孔径、高孔隙率和高通量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孔径梯度分布的聚乙烯中空丝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加入原料组合物,160~250℃熔融成为均相溶液;所述原料组合物包括 聚乙烯和稀释剂,所述的聚乙烯和稀释剂具有热致液-液相分离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36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氨已基磺酸氨解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改性酚醛树脂及其生产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