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发动机用液压操纵离合器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9678.2 | 申请日: | 2007-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76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春;陈炯沛;何竞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建春 |
主分类号: | F16D48/02 | 分类号: | F16D48/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9164广东省江门***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发动机 液压 操纵 离合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操纵机构,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用液压操纵离合器机构。
背景技术
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操纵机构的作用是断开或传递发动机曲轴与变速器之间的动力与运动,以便摩托车起步和变速换档时减弱冲击,防止发动机传动系发生过载。在现有技术中,摩托车普遍采用手握把手操纵钢索,再由钢索通过机械传动的方式使发动机的离合器断开或接合。显然,传统钢索操纵离合器开、合的机构存在钢索易断丝、拉伸变长和锈蚀断掉等弊端,由此将造成摩托车发动机出现离合器离合不清甚至操纵失灵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不会出现钢索断丝、拉伸变长和锈蚀断掉的摩托车发动机用液压操纵离合器机构,目的是消除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离合不清和操纵失灵等现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用液压操纵离合器机构,它采用在发动机边盖或离合器罩盖上设置缸孔、活塞、密封胶圈和油管,其中活塞安置在缸孔内并与之滑动配合,所述活塞的外伸部位设置有推杆,所述推杆与发动机的离合器相互接触;所述油管将缸孔与摩托车手把控制的压油泵相连接并将油压传递给活塞,以此推动活塞移动,再通过推杆驱动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在缸孔与活塞之间设置有省力弹簧,另外还设置有排气螺钉。
本实用新型采用液压操纵离合器的结构方案,再辅以省力弹簧,可以非常方便和轻松地操纵发动机的离合器;由于不存在钢索结构,因此不会出现钢索断丝、拉伸变长和锈蚀断掉等现象;另外设置有排气螺钉,可以十分方便地排除系统中的气体,从而保证液压操纵离合器机构的工作可靠性;故本实用新型方案的实施,可以消除现有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离合不清和操纵失灵等事故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发动机用液压操纵离合器机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发动机用液压操纵离合器机构的一种活塞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发动机用液压操纵离合器机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在发动机靠近离合器的一侧的边盖A上(如图所示)或者直接在离合器的罩盖上(图中未示出),设置有缸孔1、活塞2、密封胶圈3,其中活塞2安置在缸孔1内并与之滑动配合,在所述活塞2的外伸部位设置有推杆4,所述推杆4通过轴承或其它滑套类零部件与发动机的离合器发生联系,当然也可以直接与离合器发生接触;所述密封胶圈3套装在活塞2上,其作用是防止液压油泄漏;需要说明的是,推杆4可以与活塞2做成一个整体(如图所示),也可以分开单独制作(图中未示出);另外设置有油管5将缸孔1与摩托车手把控制的压油泵(图中未示出)相连接并将油压传递给活塞2,如此可以根据需要推动活塞2移动,再通过推杆4驱动离合器,这样就可以根据发动机起步和变速换档的情况决定离合器是断开还是啮合;为了更可靠地传递油压和便于装配调试,本实施例设置有油管接头6,同时设置有油道7,油道7将油管接头6或油管5与缸孔1相连通,以便传递油压;另外,为了方便排除液压操纵机构中的气体以保证机构的工作可靠性,特地设置有排气螺钉8,排气螺钉8可以设置在推杆4及活塞2上(如图所示),也可以设置在发动机的侧边盖A或者离合器罩盖上(图中未示出);在缸孔1的一侧,设置有盖板10和紧固螺钉11,目的是将活塞2封锁在缸孔1内;事实上,活塞2的限位可以采用更为简洁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缸孔1上设置一个孔用挡圈12,就可以非常可靠地对活塞2进行限位;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操纵省力,在缸孔1与活塞2之间设置有省力弹簧9,如此一来就可以非常方便和轻松地操纵发动机的离合器;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当摩托车起步和变速换档时,由摩托车手把控制的压油泵提供一定油压的液压油,并通过油管5将油压信号传递给活塞2,在油压和省力弹簧9的共同作用下,活塞2产生轴向移动,进而通过推杆4驱动离合器工作;由于不存在钢索结构,因此本摩托车发动机用液压操纵离合器机构不会出现钢索断丝、拉伸变长和锈蚀断掉等现象,故可以消除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离合不清和操纵失灵等事故隐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建春,未经李建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96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钻孔废屑收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抗冲击力建筑用沉管灌注扩底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