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起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580049853.3 | 申请日: | 2005-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9427B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发明(设计)人: | 杉下悠;中岛和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世华智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N5/02 | 分类号: | F02N5/02;F02N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晓萍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起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发动机的起动装置,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小型发动机的起动装置,它可以利用诸如蓄能弹簧之类的阻尼/蓄能装置按照拉动卷绕绳索的操作来平稳地起动发动机,其中这种发动机起动装置使得在不便于拉动卷绕的绳索的地方无需拉动卷绕的绳索,就能够在任选的时间和场所安全可靠地起动发动机,并可防止发动机被意外起动。
背景技术
内燃发动机的手动起动装置一般是通过拉动一根卷绕的绳索来转动一个绕绳轮盘,并将绕绳轮盘的转动传递到发动机的曲轴来实现发动机的起动。但是,在这种发动机起动装置中,不仅需要用力拉动卷绕的绳索,将卷绕绳索的拉动速度提高到某一程度,而且拉出的绳索很长。因此,在许多情况中,年老体弱的人不能容易地起动发动机。于是,有人提出了各种只用一个小的力拉动卷绕的绳索就可容易地起动内燃发动机的发动机起动装置,例如,日本实用新型申请特开(JP-U)No.1-91075(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申请公报(JP-B)No.52-23025(专利文件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2001-132591(专利文件3)、JP-A-2002-327666(专利文件4)、JP-A-2003-269300(专利文件5)、以及JP-A-2001-65435(专利文件6)。
这些文件中,专利文件1的发动机起动装置设置有:一个卷绕绳索可卷绕于其上的卷绕毂;一个沿绳索卷绕在卷绕毂上的第一方向压紧的第一动力弹簧;一个形成在卷绕毂上的第一棘轮;一个在向发动机起动方向转动时配合于设置在发动机的曲轴上的一个第二棘爪的第二棘轮;一个联接于第二棘轮以蓄积可使棘轮向发动机起动方向转动的弹簧力的第二动力弹簧;一个设置在第二棘轮上的第一棘爪,该第一棘爪配合于第一棘轮并通过第二棘轮把卷绕毂的转动传递到第二动力弹簧,以使这一动力弹簧内蓄积起弹簧力;以及一个停止器构件,其可脱开地配合于第二棘轮,并能制止同轴地安装的第二动力弹簧的弹簧力使第二棘轮产生的转动。
为了用这种起动装置起动发动机,停止器构件是被预先配合于第二棘轮,通过以一个恰当的频度拉动卷绕的绳索来转动卷绕毂而在第二动力弹簧内蓄积足够的力,并且停止器构件和第二棘轮之间的配合在起动发动机时被脱开,从而可由第二动力弹簧的弹簧力使曲轴转动而起动发动机。在第二动力弹簧内蓄积起弹簧力的情况下,只是该动力弹簧被转动,而不施加来自发动机的任何载荷。因此,用小的力拉动卷绕绳索是足够的,即使体弱的人也能容易地进行卷绕绳索的拉动操作,并能在需要时安全可靠地起动发动机。
另一方面,专利文件2到5中的发动机起动装置,把专利文件1中的发动机起动装置的停止器构件取消了,而是构造成这样的:第二动力弹簧的弹簧力直到第二动力弹簧内蓄积的弹簧力超过发动机的压缩冲程中的最大载荷时才释放,并且这个弹簧力是在第二动力弹簧的弹簧力刚刚超过发动机的压缩冲程中的最大载荷那一时刻就被释放而使曲轴转动,从而自动地起动发动机。
在这种情况中,专利文件3和4的不同仅在于这种机构的一部分,并且都是基本上具有上述功能。这种机构的不同点在于:专利文件3中的构造是,一个对应于阻尼/蓄能装置的一部分的动力弹簧蓄能盒是通过一个单向离合器支承于一个支承轴;而专利文件4中的构造是,动力弹簧蓄能盒是可转动地支承于支承轴,以及在动力弹簧蓄能盒的外周部分设置有一个只允许向发动机转动方向转动的单向转动装置。如上所述,由于单向转动装置是设置在动力弹簧蓄能盒的外周部分上,与单向转动装置是设置在转动轴部分内的情况相比,这种结构在设计和工作上更有利。无论如何,在专利文件3和4的发动机起动装置中,构造是做成为其动力弹簧蓄能盒只能按照拉动卷绕的绳索的操作向一个方向转动,借以保持蓄积在动力弹簧内的弹簧力。
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件5中,与绕绳轮盘形成为一体的动力弹簧蓄能盒是可转动地支承于支承轴,而不用置于其间的单向离合器之类的装置。如果在操作过程中用于把力蓄积在动力弹簧内的拉绳操作中断了,动力弹簧蓄能盒会随绕绳轮盘一起向相反于发动机的驱动方向的方向反转,而放掉动力弹簧的弹簧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世华智诺株式会社,未经富世华智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98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散热模块
- 下一篇:无助焊剂的凸点回流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