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应共混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30790.0 | 申请日: | 201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590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宇光;田波;董伟;张玉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B01J19/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新型反应共混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共混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反应共混装置处理物料时,由于物料中残留水分使得反应过程中发生降解以及产生的气/汽体和压力波动对设备及人员造成危害的问题。该装置由熔融共混单元和控排单元组成;所述熔融共混单元由混炼腔体和转子组成;所述控排单元由带有齿条机构的内活塞连杆、螺栓、两个内活塞密封圈、中空外活塞连杆、排气孔、排气阀、料斗、两个外活塞密封圈、水汽流道、料斗密封圈和中空外活塞连杆固定耳组成。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反应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反应共混装置的使用方法,该方法基于一种反应共混装置实现,基于一种反应共混装置由熔融共混单元和控排单元组成;所述熔融共混单元由混炼腔体(11)和转子(12)组成;所述转子(12)位于混炼腔体(11)内部;所述控排单元由带有齿条机构的内活塞连杆(1)、螺栓(2)、两个内活塞密封圈(3)、中空外活塞连杆(4)、排气孔(5)、排气阀(6)、料斗(7)、两个外活塞密封圈(8)、水汽流道(9)、料斗密封圈(10)和中空外活塞连杆固定耳(13)组成;所述料斗(7)底部与混炼腔体(11)相连通;所述料斗(7)与混炼腔体(11)连通处通过套设在料斗(7)上的料斗密封圈(10)进行密封;所述中空外活塞连杆(4)在料斗(7)内部上下滑动;所述中空外活塞连杆(4)与料斗(7)之间通过套设在中空外活塞连杆(4)底部的外活塞密封圈(8)进行密封;所述中空外活塞连杆(4)杆壁底部设置有与混炼腔体(11)相连通的水汽流道(9),且所述水汽流道(9)位于外活塞密封圈(8)之下;所述中空外活塞连杆(4)杆壁上部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排气孔(5);所述中空外活塞连杆(4)外壁上排气孔(5)所在位置上设置有排气阀(6);所述中空外活塞连杆(4)外部设置有中空外活塞连杆固定耳(13);所述中空外活塞连杆固定耳(13)通过外置的卡固杆(16)实现卡固;所述中空外活塞连杆(4)通过中空外活塞连杆固定耳(13)与卡固杆(16)的卡固来固定位置;所述带有齿条机构的内活塞连杆(1)通过位于熔融共混单元上的传动支架(14)和传动轮(15)实现在中空外活塞连杆(4)的中空滑道内的上下滑动;所述螺栓(2)设置在中空外活塞连杆(4)的顶端,并穿过带有齿条机构的内活塞连杆(1)和中空外活塞连杆(4)对带有齿条机构的内活塞连杆(1)进行锁紧;所述两个内活塞密封圈(3)套设在带有齿条机构的内活塞连杆(1)的底端;其特征在于,一种反应共混装置的使用方法,该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一、启动装置,控制转子转速为30r/min~150r/min,向料斗内加入物料,将带有齿条机构的内活塞连杆抬起至中空外活塞连杆上部,然后用螺栓将带有齿条机构的内活塞连杆锁死,通过传动支架和传动轮带动带有齿条机构的内活塞连杆向下运动,从而使中空外活塞连杆下移至料斗底部,然后通过中空外活塞杆固定耳将中空外活塞连杆的位置固定;二、设置熔融共混单元的升温速率为2℃/min~10℃/min,使混炼腔体内部温度由室温上升至温度为60~260℃,当温度低于100℃时,物料中水分先从水汽流道进入中空外活塞连杆中,打开螺栓,通过传动支架和传动轮带动带有齿条机构的内活塞连杆下移,将中空外活塞连杆中的液体推回混炼腔体,当温度达到100℃后,抬起带有齿条机构的内活塞连杆,用螺栓锁死,当中空外活塞连杆中压力达到排气阀工作压力1~2×105Pa后,蒸汽从排气孔排出,待无蒸汽逸出后,在温度为120~260℃的条件下继续反应5min~30min,完成反应接枝和熔体共混分散。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未经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430790.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