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筛选土壤活性细菌和成份的纸基微流控芯片及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262376.4 申请日: 2015-05-21
公开(公告)号: CN104931551B 公开(公告)日: 2017-12-26
发明(设计)人: 梁恒;杨峥峥;许朝萍;刘昌桂;郭东贤 申请(专利权)人: 西安交通大学
主分类号: G01N27/26 分类号: G01N27/26
代理公司: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61215 代理人: 弋才富
地址: 710049*** 国省代码: 陕西;6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筛选土壤活性细菌和成份的纸基微流控芯片制备及应用,先在纸上印刷多个微流控单元,以及细菌呼吸电化学测量的碳浆三电极阵列等单元,形成两类阵列对偶的纸基微室共同培养和活性筛选功能单元,在色谱纸上采用丝网印刷依次套印碳浆电极、PDMS的通道和微培养室等,进一步在无菌环境下印刷模型细菌阵列单元;再利用样本细菌‑模型细菌的对偶微室共同培养阵列单元以及样本细菌的次生代谢物对相邻模型细菌呼吸链的抑制,用与对偶微室相伴印刷的碳浆三电极发现某个活性样本细菌菌落的位置;最后用纸基2‑维电泳分离活性样本细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再用阵列碳浆三电极发现经2‑维电泳分离的活性成份的位置;本发明适用多领域的活性细菌和活性复杂成份筛选。
搜索关键词: 筛选 土壤 活性 细菌 成份 纸基微流控 芯片 应用
【主权项】:
筛选土壤活性细菌和成份的纸基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设计多功能纸基微流控芯片(1.1)、设计第一维的等电聚焦电泳IEF分离通道(2),该通道与左侧缓冲液池(3)和右侧缓冲液池(4)相连,在该通道左侧缓冲液池(3)的纸基背面设计进样纸条(25)并与缓冲液(26)相连,再在该通道右侧缓冲液池(4)的纸基背面设计进样纸条(25)并与缓冲液(26)相连,并在该通道的左侧设计碳浆+电极(5)和右侧设计碳浆‑电极(6);(1.2)、设计纸基阵列活性细菌筛选功能单元(1),该阵列功能单元紧邻IEF分离通道(2)上方,并沿该通道紧密地阵列分布;(1.3)、设计第二维的竖直、平行且间隔、阵列的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分离通道(7),该阵列通道位于第一维IEF分离通道(2)的下方,而且垂直并连接IEF分离通道(2)的不同位置,平行阵列CZE分离通道(7)的上方共用碳浆+电极(8)和下方的共用碳浆‑电极(9),在每个CZE分离通道(7)上方与IEF分离通道(2)垂直连接的纸基背面各个位置C1+,C2+,...处设计进样纸条(25),进样纸条(25)并与缓冲液(26)相连,作为该阵列CZE的+极缓冲液池;同理,在CZE分离通道(7)道下方的纸基背面各个位置C1‑,C2‑,...处也设计进样纸条(25)并与同样缓冲液(26)相连,作为该阵列CZE的‑极缓冲液池(10),以保证不同位置的已完成IEF第一维分离的活性细菌次生代谢物成份迅速进入邻近的相应CZE分离通道(7),开始CZE第二维分离;(1.4)、设计纸基阵列活性成份筛选单元(11),该功能单元是沿各阵列CZE分离通道(7)左侧最大紧密地阵列均匀排布的,在完成CZE活性细菌次生代谢产物第二维分离后,在2‑维分离和模型细菌纸基层I的下层另外加一层模型细菌纸基层II,使得独立阵列模型细菌培养室(15)阵列分布于CZE分离通道(7)正下方,并通过紧密接触使对应位置的阵列活性成份筛选单元(11)与CZE分离通道(7)导通,保证CZE分离通道(7)经2‑维分离的、各个位置的次生代谢产物成份独立地扩散到其邻近的各个阵列活性成份筛选单元(11)里面;(1.5)、设计最下层的培养基‑阵列电极纸基层III,该纸基层III包含着独立阵列的培养基供给单元,每个供给单元包括了直道的培养基供给通道(12)和弯道的培养基供给区(13),以及处于纸基层I的模型细菌培养室(14)和纸基层II独立阵列模型细菌培养室(15)的碳浆三电极结构单元(16),碳浆三电极结构单元(16)与其上层的阵列活性细菌筛选功能单元(1)的位置相对应;步骤二、制作多功能纸基微流控芯片(2.1)、丝网印刷碳浆电泳电极、PDMS活性细菌筛选功能单元、2‑维分离通道和模型细菌,依据步骤(1.2)和步骤(1.3)的设计制作左侧碳浆+电极(5)、右侧设计碳浆‑电极(6)和上方共用碳浆+电极(8)、下方共用碳浆‑电极(9)的丝网印刷网板A,在第一层色谱纸的正面丝网印刷这四个碳浆电泳电极,150℃烘1小时;再依据步骤(1.1)、步骤(1.2)和步骤(1.3)的设计制作阵列活性细菌筛选功能单元(1)中的模型细菌培养室(14)和样本细菌培养室(17)、IEF分离通道(2)、左侧缓冲液池(3)、右侧缓冲液池(4)、CZE分离通道(7)和CZE的‑极缓冲液池(10)的网板B,再在第一层色谱纸的背面用质量比8:1的PDMS和正硅酸乙酯TEOS液态胶混合物丝网印刷,形成第一层色谱纸上包含正面的碳浆电泳电极、背面的细菌培养室和2‑维分离通道层的结构,灭菌处理;再制作阵列活性细菌筛选功能单元(1)中的模型细菌培养室(14)构型的网板C,再在模型细菌培养室(14)内,在无菌环境下丝网套印模型细菌明胶,构成了第一层的2‑维分离和模型细菌纸基层I;(2.2)、活性成份筛选功能单元的PDMS结构和模型细菌的丝网印刷,依据步骤(1.4)的设计制作阵列活性成份筛选功能单元(11)的构型的丝网印刷网板D,在第二层色谱纸用质量比8:1的PDMS和TEOS液态胶混合物丝网印刷,得到包含阵列活性成份筛选单元(11)中的独立阵列模型细菌培养室(15)的色谱纸,并灭菌处理;再在该独立阵列模型细菌培养室(15)内,进一步在无菌环境下丝网套印模型细菌明胶,构成了第二层的模型细菌纸基层II;(2.3)、阵列碳浆三电极的碳浆丝网印刷,依据步骤(1.5)设计的碳浆三电极结构单元(16),先制作阵列活性细菌筛选功能单元(1)和阵列活性成份筛选单元(11)中的所有阵列三电极结构(16)丝网印刷的网板E,再在第三层色谱纸的正面上进行碳浆丝网印刷,150℃烘1小时,得到处于最下层的阵列碳浆三电极色谱纸,碳浆三电极结构单元(16)包含对电极(18)、工作电极(19)和参比电极(20);(2.4)、培养基供给单元的PDMS丝网印刷,先制作包含直道的培养基供给通道(12)和弯道的培养基供给区(13)的培养基供给单元(21)结构的丝网印刷网板F,再在第三层色谱纸的背面用质量比8:1的PDMS与TEOS液态胶混合物丝网印刷,75℃烘1小时,形成培养基供给单元(21),培养基供给单元(21)和阵列碳浆三电极结构单元(16)共同构成了第三层的培养基‑阵列电极纸基层III,并灭菌处理;(2.5)、依次按照对应位置从上至下第一层I、第二层II和第三层III叠放印刷有上述结构的色谱纸,进而构成了多功能纸基微流控芯片的核心结构IV;步骤三、形成具有土壤细菌原位培养、活性土壤菌筛选、次生代谢物2‑维电泳分离和活性成份筛选多功能单元的完整纸基微流控芯片V:(3.1)、将不同地点的土壤进行编号,用经灭菌的0.2μm聚碳酸酯膜覆盖包裹,滴加一定量培养基溶液使得土壤潮湿,形成聚碳酸酯膜封装的土样(22),该过程在无菌一定湿度的环境下操作,作为样本菌的来源;(3.2)、将聚碳酸酯膜封装的土样(22)放置在多功能纸基微流控芯片的核心结构IV上,使土样(22)位于样本细菌培养室(17)的上方,再用0.03μm聚碳酸酯膜(23)来包裹土样(22)和多功能纸基微流控芯片的核心结构IV表面,得到多功能纸基微流控芯片。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262376.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