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车辆动力、冷/热供能系统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13628.7 | 申请日: | 2014-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1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2 |
发明(设计)人: | 岳晨;韩东;蒲文灏;何纬锋;黄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G5/04 | 分类号: | F02G5/04;F01K25/10;B60H1/02;B60H1/32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新型车辆动力、冷/热供能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属于能源与动力领域。其特征在于:打开第1球阀(28)、第4球阀(31)和第1节流阀(22),并关闭第2球阀(29)、第3球阀(30)和第5球阀(33),可启动制冷工作模式,切换以上开关可启动非制冷工作模式;在原有车辆发动机基础上仅增加一个运动部件-透平(12),安全可靠性高;通过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10)梯级回收车辆发动机(3)各类废热,并将其转化为动力、冷量/热量,适合现有车辆供能系统节能减排改造。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车辆 动力 热供能 系统 及其 工作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新型车辆动力、冷/热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发动机(3)、缸套(4)、第1换热器(7)、第1循环泵(8)、第2换热器(9)、第2循环泵(11)、第1回热器(12)、第2回热器(13)、第1冷却器(14)、气液分离器(15)、透平(18)、第2冷却器(19)、吸收冷凝器(20)、第1节流阀(22)、蒸发器(24)、第3换热器(25)和第2节流阀(32);发动机(3)包括燃料入口、空气入口和烟气出口,缸套(4)布置在发动机(3)外围;第1换热器(7)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第2换热器(9)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第3换热器(25)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第1回热器(12)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第2回热器(13)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第1冷却器(14)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第2冷却器(19)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吸收冷凝器(20)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蒸发器(24)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燃料(1)物流与发动机(3)燃料入口相连,环境空气(2)物流与发动机(3)空气入口相连,发动机(3)烟气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第1球阀(28)与第3换热器(25)热侧入口相连,第3换热器(25)热侧出口与大气环境相连;另一路通过第2球阀(29)与第1换热器(7)热侧入口相连,第1换热器(7)热侧出口与第3换热器(25)热侧入口相连;缸套(4)出口与第2换热器(9)热侧入口相连,第2换热器(9)热侧出口通过第1循环泵(8)与缸套(4)入口相连;第2循环泵(11)出口与第1回热器(12)冷侧入口相连,第1回热器(12)冷侧出口与第2回热器(13)冷侧入口相连,第2回热器(13)冷侧出口与第2换热器(9)冷侧入口相连,第2换热器(9)冷侧出口与第3换热器(25)冷侧入口相连,第3换热器(25)冷侧出口与气液分离器(15)入口相连,气液分离器(15)还包括气相出口和液相出口:气液分离器(15)气相出口与第1换热器(7)冷侧入口相连,第1换热器(7)冷侧出口分为两路:一路依次通过第3球阀(30)、透平(18)与第1回热器(12)热侧入口相连;另一路通过第4球阀(31)与第1回热器(12)热侧入口相连,第1回热器(12)热侧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第5球阀(33)与吸收冷凝器(20)热侧入口相连,另一路与第2冷却器(19)热侧入口相连,环境空气从第2冷却器(19)冷侧入口进入并从冷侧出口排入环境;第2冷却器(19)热侧出口通过第1节流阀(22)与蒸发器(24)冷侧入口相连,环境空气与蒸发器(24)热侧入口相连,蒸发器(24)热侧出口与冷风口(27)相连;蒸发器(24)冷侧出口与吸收冷凝器(20)热侧入口相连;环境空气与吸收冷凝器(20)冷侧入口相连,吸收冷凝器(20)冷侧出口与环境空气相连;气液分离器(15)液相出口与第2回热器(13)热侧入口相连,第2回热器(13)热侧出口与第1冷却器(14)热侧入口相连,第1冷却器(14)热侧出口通过第2节流阀(32)与吸收冷凝器(20)热侧入口相连;吸收冷凝器(20)热侧出口与第2循环泵(11)入口相连。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313628.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纳式柴油机油箱
- 下一篇:用于燃气发动机的气体剂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