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车辆动力、冷/热供能系统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13628.7 | 申请日: | 2014-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1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2 |
发明(设计)人: | 岳晨;韩东;蒲文灏;何纬锋;黄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G5/04 | 分类号: | F02G5/04;F01K25/10;B60H1/02;B60H1/32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车辆 动力 热供能 系统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车辆动力、冷/热供能系统和工作方法,属于能源与动力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运输车辆能耗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有重要比例,当前常规内燃机车的燃料热效率仅为1/3,其余2/3主要作为废热通过烟气、冷却剂和滑油散失至环境中。此外,车辆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随着节能减排要求日趋严格,通过废热回收技术提高车辆供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并降低其单位产能污染排放已经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实际车辆供能系统受到季节负荷变化的影响,主要可分为制冷季和非制冷季两种工作模式:制冷季主要负荷需求为机械动力和冷量;非制冷季主要负荷需求为机械动力和热量。
目前研究者已经提出大量车辆废热回收方案,主要通过回收车辆发动机废烟气、滑油和冷却剂的废热,将其转化为机械动力或者制冷,用于改善车辆供能系统的总能转化效率。提出或者构建的回收车辆废热制冷方案,也仅适用具有冷需求条件下的节能。而对于考虑回收冷却废热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方案,由于现有车辆供能系统需要采用部分冷却废热在供暖季供暖,因此,这类方案的冷却废热仅能在非供暖季全部回收。也有研究者提出利用Kalina循环梯级回收车辆各类废热,但其主要用于将废热转化为机械能。已有提出的废热回收供能系统方案较多关注各类废热的回收潜力,但较少从车辆能量供需平衡角度,考虑废热回收方案与车辆季节负荷需求的适应性。
由此可见,考虑现有车辆供能系统结构并体现季节负荷需求特点,构建总体能效较高的新型车辆供能系统方案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回收车辆内燃机各类废热、同时能够满足其不同季节新型车辆动力、冷/热供能系统和工作方法。
一种新型车辆动力、冷/热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发动机、缸套、第1换热器、第1循环泵、第2换热器、第3换热器、第2循环泵、第1回热器、第2回热器、第1冷却器、第2冷却器、气液分离器、透平、第1节流阀、第2节流阀、吸收冷凝器和蒸发器;
发动机包括燃料入口、空气入口和烟气出口,缸套布置在发动机外围;
第1换热器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第2换热器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第3换热器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第1回热器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第2回热器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第1冷却器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第2冷却器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吸收冷凝器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蒸发器包括热侧入口、热侧出口、冷侧入口和冷侧出口;
燃料物流与发动机燃料入口相连,环境空气物流与发动机空气入口相连,发动机烟气出口分为两路:第1路通过第1球阀与第3换热器热侧入口相连,第3换热器热侧出口与大气环境相连;第2路通过第2球阀与第1换热器热侧入口相连,第1换热器热侧出口与第3换热器热侧入口相连,第3换热器热侧出口与大气环境相连;
缸套出口与第2换热器热侧入口相连,第2换热器热侧出口与通过第1循环泵与缸套入口相连;
第2循环泵出口与第1回热器冷侧入口相连,第1回热器冷侧出口与第2回热器冷侧入口相连,第2回热器冷侧出口与第2换热器冷侧入口相连,第2换热器冷侧出口与第3换热器冷侧入口相连,第3换热器冷侧出口与气液分离器入口相连,气液分离器还包括气相出口和液相出口:
气液分离器气相出口与第1换热器冷侧入口相连,第1换热器冷侧出口分为两路:第1路依次通过第3球阀、透平与第1回热器热侧入口相连;第2路通过第4球阀与第1回热器热侧入口相连,第1回热器热侧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第5球阀与吸收冷凝器热侧入口相连,另一路与第2冷却器热侧入口相连,环境空气从第2冷却器冷侧入口进入并从冷侧出口排入环境。第2冷却器热侧出口通过第1节流阀与蒸发器冷侧入口相连,环境空气与蒸发器热侧入口相连,蒸发器热侧出口与冷风口相连。蒸发器冷侧出口与吸收冷凝器热侧入口相连。环境空气与吸收冷凝器冷侧入口相连,吸收冷凝器冷侧出口与环境空气相连,吸收冷凝器热侧出口与第2循环泵入口相连。
气液分离器液相出口与第2回热器热侧入口相连,第2回热器热侧出口与第1冷却器热侧入口相连,第1冷却器出口通过第2节流阀与吸收冷凝器热侧入口相连,吸收冷凝器热侧出口与第2循环泵入口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136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纳式柴油机油箱
- 下一篇:用于燃气发动机的气体剂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