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纳米二氧化铈仿生氧化酶的微囊藻毒素比色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91509.9 | 申请日: | 2014-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3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赵慧敏;袁芳;全燮;陈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577 | 分类号: | G01N33/577;G01N21/31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赵连明;梅洪玉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环境监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纳米二氧化铈仿生氧化酶的微囊藻毒素比色传感检测方法。向0.05~10mM PNC中加入1~50mg/mL的EDC和1~50mg/mL的NHS,反应5~90min,与1~100μg/L的微囊藻毒素抗体混合,10~50℃震荡1~24h,静置1~24h。用截留分子量为30K纳滤膜进行分离,加入不大于10μg/L的微囊藻毒素,30~50℃震荡0.5~12h,用截留分子量为50K的纳滤膜对产物进行分离,加入0.01~10mg/mL显色剂1~60min,加入0.1~10.0M终止液。比传统酶检测方法成本低,稳定性、实用性强。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纳米 氧化 仿生 氧化酶 微囊藻 毒素 比色 检测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基于PNC仿生氧化酶的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如下步骤:(1)向0.05~10mM PNC中依次加入浓度为1~50mg/mL的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和浓度为1~50mg/mL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室温反应5~90min,活化PNC表面原有的羧基官能团;(2)将步骤(1)获得的表面羧基活化的PNC与浓度为1~100μg/L的微囊藻毒素抗体混合,10~50℃温度下震荡1~24h,然后静置1~24h;利用截留分子量为30K纳滤膜对溶液进行分离,去除游离的PNC;向去除游离PNC后的溶液中加入浓度不大于10μg/L的微囊藻毒素,30~50℃温度条件下震荡0.5~12h,再用截留分子量为50K的纳滤膜对产物进行分离,去除未进行特异性结合的游离抗体‑PNC复合物;(3)向步骤(2)得到的产物中加入0.01~10mg/mL显色剂,反应1~60min后,加入0.1~10.0M终止液终止反应。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191509.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静脉留置针防脱带
- 下一篇:变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