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采用双向反接保护的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270107.5 | 申请日: | 2010-07-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61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 发明(设计)人: | 胡旻宇;胡海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衡阳中微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H7/18;H02H11/00 | 
| 代理公司: | 衡阳市科航专利事务所 43101 | 代理人: | 邹小强 | 
| 地址: | 421001 湖南省衡阳***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一种采用双向反接保护的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由端子1、输入端子2、端子3、P沟道场效应管4、电阻5、P沟道场效应管6、二极管7、电阻8、电阻9、二极管10、电容11、电阻12、光电耦合器13、电阻14、光电耦合器15、电阻16、电容17、NPN晶体三极管18、电阻19、电容20、电阻21、端子22、端子23组成。它采用全对称电路设计,在对充电电源和蓄电池实现双向反接保护的同时,还可对蓄电池进行可编程充电,可有效地应用于电动汽车和其它电动车辆等各类大功率充电装置。可广泛应用于各类直流供电系统,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减少因使用不当造成的意外损失。尤其适合于在太阳能风能供电系统中对蓄电池进行可编程充电和双向反接保护,能大大提高太阳能风能供电系统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 |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双向 反接 保护 蓄电池 充电 控制电路 | ||
【主权项】:
                一种采用双向反接保护的蓄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其特征是:由端子1、输入端子2、端子3、P沟道场效应管4、电阻5、P沟道场效应管6、二极管7、电阻8、电阻9、二极管10、电容11、电阻12、光电耦合器13、电阻14、光电耦合器15、电阻16、电容17、NPN晶体三极管18、电阻19、电容20、电阻21、端子22、端子23组成;端子1分别与二极管7正极、P沟道场效应管4的源极(S)、电阻8连接,电阻8的另一端分别与P沟道场效应管4的栅极(G)、电阻14、P沟道场效应管6的栅极(G)、电阻9连接,电阻9的另一端分别与P沟道场效应管6的源极(S)、二极管10正极、端子22连接,电阻5的一端与P沟道场效应管4的漏极(D)连接,电阻5的另一端与P沟道场效应管6的漏极(D)连接,二极管7负极分别与电阻12、电容11连接,电阻12的另一端与光电耦合器13中的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电容11的另一端接地,光电耦合器13中的发光二极管负极接地,光电耦合器13中的光敏三极管集电极与光电耦合器15中的光敏三极管发射极连接,光电耦合器13中的光敏三极管发射极与NPN晶体三极管18的集电极连接,NPN晶体三极管18的发射极接地,NPN晶体三极管18的基极分别与电阻19、电阻21连接,电阻2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19的另一端与电容20连接并与输入端子2连接,电容20的另一端接地,光电耦合器15中的光敏三极管集电极与电阻14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10负极分别与电阻16、电容17连接,电容17的另一端接地,电阻16的另一端与光电耦合器15中的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光电耦合器15中的发光二极管负极接地,端子3和端子23接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衡阳中微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衡阳中微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020270107.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