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车尾缓冲防撞架无效
| 申请号: | 99211488.8 | 申请日: | 1999-05-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384815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6-28 |
| 发明(设计)人: | 黄同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远辽实业发展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9/32 | 分类号: | B60R19/3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35 北京市西直门内大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尾 缓冲 防撞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安全防撞装置,特别是汽车车尾缓冲防撞架。
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汽车交通事故也随之不断增加,交通事故中,很大一部分是追尾车辆事故,即从后方开来的车撞到前方车辆的尾部,因此如何提高汽车防护能力,特别是提高大、中型货车车尾的防护能力,保障追尾车辆司乘人员的人身安全,是一紧迫而重要的课题。现有技术的卡车车尾防撞架是固定式的装在卡车或拖挂车尾部,由二根装在车辆尾部车架上的直梁和一根焊在二直梁下端的横梁构成,但它不防震,也很单薄,且横梁离地位置较高(因低时会影响车辆的离去角性能),因为卡车尾部车架或横梁较高,而轿车的前保险杠又较低,当轿车从卡车尾部撞入时,往往会冲入卡车尾部车架下面,会伤害轿车内的司乘人员。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车尾缓冲防撞架,它装在汽车尾部,不仅有缓冲功能保护追尾车辆的人身安全;还具有阻拦能力,能阻拦追尾车辆特别是小轿车的前保险杠,使其不致冲入卡车尾部下面,用来防止或减少追尾事故的损失,保障人身安全。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按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防撞梁1、缓冲缸3,防撞梁1包括纵梁11、横梁13,纵梁11的一端固定于轴22上,并可绕该轴22转动,横梁13固定于纵梁11的另一端;缓冲缸3包括缸体32和活塞31,该活塞31位于缸体32内,活塞31的一端与防撞梁1相接触。在缓冲缸3上具有阻尼孔36,在阻尼孔36中具有堵35,在缸体32与活塞31之间装有密封环34,在缸体32与活塞31之间装有销33,在纵梁11与横梁13的连接处装有缓冲块12。该防撞架上还装有夹持装置,包括弹簧卡48和支板114,该支板114的一端固定在纵梁11上,另一端具有孔115,弹簧卡48对称布置,其端部具有锥体49,该锥体49卡持在支板114的孔115中。缸体32与支架4连在一起,支架4用螺栓42固定在车架6或单独架6A上。本实用新型汽车车尾缓冲防撞架安装在卡车的后部。当追尾事故发生时,追尾车辆撞到本实用新型的横梁13上,使其不致冲入卡车尾部下方,该撞击冲量经缓冲块12减震后,由纵梁11传送冲击力,先将该销33剪断,吸收一部分冲击能量,再将冲击传至缓冲缸3内的油脂,使缸腔内压力增高,从而将堵35弹出阻尼孔36外,如果阻尼孔36和堵35是螺纹结合的,则将塑料制的堵35的螺纹剪断,将堵35弹出阻尼孔外,随之油脂亦通过阻尼孔36从缸体32内以阻尼方式排出缸体32之外,这样吸收了余下的冲击能量,缓解了撞击时的冲量,保障了车辆,特别是追尾车辆司机乘客的人身安全。销33的另一作用是保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缓冲缸3不发生误动作,正常使用或发生轻微碰撞时,可通过缓冲块12获得一定的缓冲,只有当外力超过一定限度将销33剪断时,缓冲缸3才会动作,追尾冲撞后,只须将销33、堵35重新换过,在缸体32中补充满油脂即可重新使用,十分方便。行驶时,当遇到地面上较高的障碍物时,该横梁13可绕轴22抬起,这样,既保证该横梁13处于较低位置,又不影响车辆的通过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油缸内装以油脂做为阻尼介质,通过横梁、纵梁将冲撞力传至活塞,活塞将冲撞力传至介质油脂,通过阻尼孔的阻尼作用达到缓冲目的,且不会产生回弹;纵梁可绕其轴旋动,可使横梁位置放低,以阻拦小轿车的较低的前保险杠,当地面有较高障碍物时,能将横梁抬起不会影响车辆的通过性;在行驶中利用弹性夹持装置将纵梁加以弹性支承,使其稳定减少噪声;采用焊接制的整体油缸支架结构,在支架上固装有油缸,使该油缸和支架的拆装更换方便。本实用新型除具有缓冲功能外,还具有阻拦作用,能有效地消除或减少追尾事故中的损失,保障车辆和人身安全。适用于在大中型卡车上使用。
下面以实施例做具体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向视图,
图3为带夹持装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B-B剖视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远辽实业发展公司,未经北京远辽实业发展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114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