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中强碳纤维表面活性的γ射线处理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8114674.0 | 申请日: | 1998-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095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4-04 |
| 发明(设计)人: | 田军;薛群基;周兆福;王丽娟;韦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D06M10/02 | 分类号: | D06M10/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兰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方晓佳 |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碳纤维 表面活性 射线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叙述了一种改善中强丙烯腈碳纤维表面活性的γ射线处理方法。
碳纤维由于具有高的强度及弹性模量,良好的润滑及耐磨性,密度小,成本低等优点,而成为目前最受重视的增强纤维。但碳纤维表面光滑且惰性大和树脂基体粘结强度差,因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低,这一薄弱环节影响了高性能碳/树脂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通过对碳纤维表面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改善碳纤维表面的活性,增强碳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粘结强度则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碳纤维表面处理的液相、气相氧化法;表面镀(表面接枝)或涂层法等有不少文献报导(C A Baillie,J F Watts,JECastle,M G Baeler.Composite Science anel Technology,1993,48:97~102:GM Wu,J M Schultz,et al.Polymer Composites,1995,16(4):284~287;Lu Y,Xue G,Wu F,Wang X.J.Adhesion Sci.Technol.,1996,10(1):47~60;满华元,王鉴,余宗森.复合材料学报,1993,10(4):97-102;贺福,王润娥,复合材料学报,1988,5(1):56-61)。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碳纤维表面活性的γ射线辐照处理方法,造成碳纤维表层的石墨相、表面粗糙和含氧活性基团的产生,增加碳纤维与树脂间的粘结强度,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
具体地讲,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本发明是将中强丙烯腈碳纤维在60Co源上空气中辐照处理,辐照剂量为10~40000戈瑞。将辐照后的碳纤维用自来水和丙酮反复冲洗、滤干,即成为本发明所述处理方法处理后的碳纤维。
本发明所述的改善碳纤维表面活性的处理方法,具体条件为:碳纤维,中强度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纤维直径为6~7微米,炭含量大于90%:辐照条件,射线源为60Co,辐射剂量率2.6×103戈瑞/时,辐照剂量为30~40000戈瑞,空气中辐照。本发明的中强度碳纤维表面处理方法简单,碳纤维表面处理后活性高并无酸残留,可工业化连续处理,适合于碳纤维复合材料中碳纤维和碳布的表面处理及活化。
本发明的特点如下:1.碳纤维表面处理前后的力学性能
碳纤维的抗拉强度、杨氏模量和断裂伸长(×抗拉强度,+扬氏模量,·断裂伸长)与辐照剂量的关系如图1。抗拉强度、杨氏模量和断裂伸长在YG003A电子拉力机上进行测试,取20根单丝数据的平均值(数据采用相比值,即处理样品的性能与未处理样品性能的比值)。在1×102~1×103戈瑞剂量时,三项指标分别提高了27~41%,10~13%,16~40%。2.碳纤维表面处理前后的活性
a)表面形貌: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形貌如图2(a.未辐照碳纤维,b.辐照碳纤维)。辐照处理增加了碳纤维表面的粗糙程度,
b)表面活性基团:X光电子能谱仪分析表面含氧量(表1)。辐照碳纤维后表面氧含量、羟基和羧基基团显著增加,活性增加。
c)表面石墨化:拉曼光谱仪分析表面石墨化的程度(图3,a.未辐照碳纤维,b.辐照碳纤维)。经γ射线处理的碳纤维表面石墨化程度增加。3.碳纤维表面处理前后的润湿性
碳纤维表面处理后与水和甘油的毛细润湿表明,经γ射线处理的碳纤维表面能由未处理时的35.8毫牛顿·米-1增加到60.9~175.9毫牛顿·米-1;活化能由未处理碳纤维时的18.9×103焦耳/摩尔降低到16.8~8.3×103焦耳/摩尔,碳纤维表面处理后润湿性增加。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146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蒸煮锅温度分布控制系统
- 下一篇:处理暗盒的再生方法及处理暗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