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反火式煤气发生炉无效
申请号: | 97200748.2 | 申请日: | 199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279361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4-22 |
发明(设计)人: | 李伯纯;强克炎;程瑞林;袁兴启;赵立柱;邱永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矿务局旗山煤矿;苏州东方工业煤气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20 | 分类号: | C10J3/20 |
代理公司: | 煤炭工业专利事务中心 | 代理人: | 张蕴 |
地址: | 221132***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火式 煤气 发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火式煤气发生炉,属工业与民用煤气应用技术领域。
目前现有的反火式煤气发生炉,气化剂和燃料从炉上部同时入炉,经炉内高温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可燃气体,从炉中下部排出系统。由于气化剂在炉口受真空泵抽吸自然入炉,炉内呈负压运行,煤炭中的焦油挥发性可燃物质随氧化剂进入高温氧化层燃烧贻尽,从而解决了造气工艺存在着正火煤气炉难以解决的煤气净化问题。但是此类炉型产生的煤气存在着热值低(仅900~1050Kcal/NM3)、气化强度低(产气量低)、灰渣含碳量高,及系统呈负压运行易吸入空气使含氧超标等弊端。
中国专利ZL92223307.1公开了一种正反火两段型煤气发生炉,该炉型在反火抽吸基础上,使气化剂从炉上部和下部同时反向吸入炉内,并分别与上部新煤炭和下部残碳发生气化反应,新产生煤气从炉中部侧面抽出。该方案成功地提高了气化强度,减少了灰渣碳含量,但煤气热值最多只能和原反火炉相平,同时由于气化剂从上、下反向进炉,煤气和空气极易在炉内相遇,产生爆炸,安全问题极为突出。
为解决反火炉负压运行问题,中国专利ZL93212695.2公开了一种正压顶吹式煤气发生炉,气化剂从炉顶鼓入,下行制气系统呈正压运行,煤气以正压排至气柜或用户。该系统用鼓风取代了真空泵抽吸,虽然解决了空气可能被抽吸进入系统的问题,但却同时带来新问题,在停炉操作中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即停炉时鼓风机停止鼓风,系统在余压的作用下反向把系统中和炉内之煤气推至炉口,和炉上部未参与反应的空气相遇,极易产生炉口爆炸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出一种新炉型,以提高煤气热值和产气量,降低灰渣含碳量,并同时解决煤气炉运行及停炉时易产生爆炸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该反火式煤气发生炉,包括炉盖、炉体及置于炉体内的多层伞式炉篦炉底蒸气进口。在炉体顶部设有内置多层环形通道和布风环板及富氧空气入口的炉顶;在靠近炉体的上部分别设置有泄压防爆口和高温过热蒸气入炉口;靠近炉体下部设有锥形蒸气夹套和与该夹套相连通的高温过热蒸气出口管及过热蒸气入口管;位于炉体夹层处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耐火材料内衬。
上述设置于炉顶内的多层环形通道与富氧空气入口相连通,而通道内相邻各环层的开口位置均依次相差180°。
布风环板位于炉顶中的最里层,呈上小下大的圆台形状,沿其外表面的垂直方向均布有圆锥形小孔。该孔的锥角α为20°~60°,且锥孔的小圆直径在2~12mm之间,所有圆锥形小孔面积之和应至少等于富氧空气入口的截面积。
泄压防爆口是对称设置于炉体的上部,且至少为两个。在泄压防爆口的出口处还设有0.3~0.5mm的铝膜。
所述锥形蒸气夹套呈上大下小的圆台状,其上、下台面之间的倾斜夹角β为8°~15°。
所述过热蒸气入口管与锥形蒸气夹套的连通呈切线方向且位于该夹套的最低部设置。
分别设于炉体上部和下部夹套的耐火材料内衬,其相间距离为500~1200mm。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的炉体,可使具有一定压力的富氧空气和蒸气从炉上部分别入炉,并在炉体上部空层内混合后下行产生气化反应,与原有的反火式煤气炉相比不仅解决了气化剂入炉前的予热问题;并与富氧空气作为气化剂入炉相适应,使煤气的热值得以大大提高,同时确保了煤气发生炉运行的正常稳定。另外,泄压防爆口的合理设置,可有效地避免炉体的爆炸事故发生,提高了其使用的安全性。又由于系统采用气化剂正压输送,真空泵抽吸双重作用,炉内呈微正压运行,从而避免了炉口易爆问题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向局部视图;
图3为图1中的B-B剖面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矿务局旗山煤矿;苏州东方工业煤气工程公司,未经徐州矿务局旗山煤矿;苏州东方工业煤气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007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