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普通车辆改装为残疾人用前置两轮式车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6244014.0 | 申请日: | 1996-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292064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9-23 |
发明(设计)人: | 潘丰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丰庆 |
主分类号: | B62K5/00 | 分类号: | B62K5/0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畹华 |
地址: | 台湾省屏东县***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普通 车辆 改装 残疾人 前置 轮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陆用车辆,尤其涉及一种普通车辆改装为残疾人用前置两轮式车的装置。
目前残疾人使用的车辆,都是在后轮两侧分别加装一个辅助轮,使其在行驶时能产生一个稳定的重心,以防止车辆的倾倒及停车时不需腿部落地支撑即可以自然保持车身平衡,这种供残疾人使用的后方三轮式车,因两辅助轮仅随后轮引擎驱动前进而滚动,当转弯遇到路面不平,外侧辅助轮压到路面突出物弹起时,后轮及靠内侧辅助轮仍继续滚动,极易导致车辆后方失去重心,进而造成翻车,另外,两辅助轮未与车体骨架结合,所以强度差,经过一段时间的行驶后,会造成偏斜,甚至掉落,再者,行驶中乘用人无法目视辅助轮,难以有效地闪避路面障碍,使辅助轮经常落入坑洞或撞及路面凸出物,降低了辅助轮的使用寿命,乘用人也会感到颠簸不适,其中任一辅助轮压及路面突出物,因辅助轮被撑高,导致后轮离地悬空,引擎动力无法驱动后轮前进,影响行驶安全,尤其在上下坡时,危险性更大,近年来,开发出一种后方两轮式的残疾人用车,这种车,虽可以被引擎驱动同步滚动前进,但为了解决转弯时两个后车轮偏离角度的问题,其动力传动机构须加装一个差速器,这样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还增加了故障率以及维修的费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普通车辆改装为残疾人用前置两轮式车的装置,使其坚固耐用、稳定性好、安全性高,乘用舒适,使用方便且成本较低,以克服现有产品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普通车辆改装为残疾人用前置两轮式车的装置,是在普通车辆前轮叉架上设有改装装置,该改装装置包括两个固定架、一个前梁柱、一个后骨架、一个结合块、一个转向机构以及两个前车轮,两个固定架成左右对称设置,由一片以上的叶片式弹性钢板夹制固定而成,位于底层的叶片式弹性钢板的前端略为前伸并具有一个弯折角度,弯折处延伸至前梁柱的底面,而且夹固结合在前梁柱的两侧下方,各叶片式弹性钢板的后端成平齐,其上贯穿设有一个梢孔,前梁柱是一个方形柱体,其两侧都固接有一个圆形轴承座,两个轴承座的中心分别贯穿设有一个枢轴,在其中一个枢轴的顶端夹制设有一个转向基板,两个枢轴的底端分别与两前车轮的轮轴套座相枢接,两个轴承座的内侧处,均枢设一个油压缓冲器,后骨架是一个方形管体,其两侧贯穿设有一个通孔,通孔位置依据两个固定架各叶片式弹性钢板后端的梢孔而设置,并在其间钉置一个供两个固定架后端与后骨架组装定位的定位梢,在后骨架的两侧外缘,均接合设有一个形座板和两个倒L形组接块,形座板的两端和组接块的中心处,均穿设有一个栓孔,分别用一个概呈倒凸字形的盖板置在固定架的后端上方,盖板的中心设有一个穿套孔,各角落处均穿设一个圆孔,穿套孔由定位梢的顶端套入,各角落处的圆孔分别与栓孔相通,螺栓穿经其间,将两个固定架的后端夹制固定在后骨架的两侧上方,结合块位于前梁柱的斜上方,其前端固接有一个叉杆,其上贯穿设有一个插接孔,转向机构是一个四连杆组,由一个上拉杆、两个摆动块及一个下拉杆所构成,上拉杆的两端活动枢接在结合块的插接孔及前梁柱的转向基板下方之间,两个摆动块分别设在前梁柱两侧轴承座的下方,并各自与前车轮的轮轴套座相固接,下拉杆枢设在两摆动块的下方之同,将普通车辆的前轮叉架上方切除,在前轮叉架顶端处加装一个三角支架,将结合块上的叉杆焊接在前轮叉架剩余段落的下方,前梁柱两侧顶面的油压缓冲器分别固定在三角支架的两侧前缘,后骨架的两侧固接在车身踏板下方的车架底面,所述前梁柱的两侧底面,均固接一个挡块,两个挡块分别位于两个轴承座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梁柱与后骨架之同,用两个固定架紧密结合,再配合结合块、油压缓冲器和及后骨架分别与车身焊接,而将普通车辆改装为前轮转向、后轮传动的前置两轮式残疾人乘用车,两个前车轮随后车轮引擎驱动前进,而同步滚动,并可以利用控制把手,而灵活控制车行方向,另外两前车轮可被乘用者清楚看到,使其可有效地避开路面的坑洞或凸出物,因此无论直行或转弯时,稳定性均较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通过具有弹性的叶片式弹性钢板,组接前梁柱和后骨架,两前车轮分别组装在前梁柱的两侧,使其间形同一体,有效地提高其坚固、耐用程度,再通过两个油压缓冲器的设置,使其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驶时,可以得到良好的缓冲减震效果,增加行车使用时的舒适感。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叙述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元件的组合状态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组合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丰庆,未经潘丰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440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