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真空制膜设备的活化气体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6219046.2 | 申请日: | 1996-09-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265985Y | 公开(公告)日: | 1997-10-29 |
| 发明(设计)人: | 吕惠宾;杨国桢;周岳亮;王会生;陈正豪;崔大复;何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23C14/22 | 分类号: | C23C14/2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真空 设备 活化 气体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真空制膜设备,特别是涉及制膜设备中的装置。
众所周知,半导体集成电路、磁带、光盘等都与薄膜制备直接相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温超导薄膜、超硬碳氮薄膜以及新型的铁电、光学等薄膜的成功制备,制备薄膜已成为研制和探索新型材料的重要手段。因此薄膜科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学科领域之一。尽管有多种不同的制膜方法与设备,如何获得新的和高性能高质量的薄膜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使用活化气体是制备多种薄膜材料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因为如高温超导薄膜等氧化物薄膜,氧是其化学组份之一,需要在一定的氧气压下制备。超硬碳氮(C3N4)薄膜,氮是其化学组份之一,为了得到合适的化学比,不得不在一定的氮气压下制备。但如果工作气压较高,不仅有的制膜设备无法运转,而且气压较高时,一般均难以得到优质薄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就使用活化气体以降低制膜过程的工作气压。为了得到活化气体,有的采取微波激励,如文献(1)C.Niu et al.,Science Vol.261,334(1993).有的采用臭氧发生器,如文献(2)T.Terashimaetal.,Phys.Rev.Lett.Vol.65,2684(1990).有的采用离子束源,如文献(3)X.D.Wuet al.,Appl.Phys.Lett.Vol.65,1961(1994).这些活化气体方法不仅装置与设备复杂成本高,而且由于管道传输中的分解与复合等原因,一般到达真空室里的活化气体仅为5%~13%,其效果也还不够理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和方法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活化气体效率高,直接用于真空室制膜的活化气体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完成的:
本实用新型利用气体辉光放电和尖端放电的特性,制成双放电活化气体装置。它是由放电管、2个电极、限流电阻、电源和法兰组成。放电管同时是制膜真空室工作气体导入管,放电管做成前端有1-10个锥形喷嘴,用法兰把它带有喷嘴端密封固定在真空室内,放电管的近气口部分留在真空室外。电源的高压输出端用陶瓷或聚四氟乙烯等绝缘电极引入真空室后与电极联接,电源的地端与电极相联,限流电阻与电极和高压电源相联。放电管可用石英、玻璃、氧化铝或陶瓷等绝缘材料。放电管与法兰之间的密封联接,可按制膜真空室是低真空、高真空或超高真空的不同要求,采用橡皮、氟橡胶或可伐烧封等不同做法。法兰与真空室之间采用橡皮、氟橡胶或金属“0”环密封联接。电源可以是交流、直流或射频电源。为了增大放电电流密度,提高离化效率,可以在放电管的外壁再烧封一个夹层水冷套,通水冷却放电管。实验结果也表明:若把放电管前端喷嘴做成几十微米的通经,在满足放电管内气体辉光放电气压的条件下,在放电管的里外可产生六、七个数量级的气压差。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活化气体装置能用于很大工作气压范围的真空制膜条件,可用于不同制膜方法,不同真空度要求的各种制膜系统。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放电管的多喷嘴示意图。
图面说明如下:
1-放电管;2—电极; 3—电极;4—限流电阻;
5—电源; 6—法兰; 7—气口
根据真空制膜的工作气压决定放电管(1)前端喷嘴的大小,通过控制通气流量来控制放电管(1)里的气压。使放电管(1)里的气压维持在容易产生辉光放电的几十乇到几乇。此时当高压电源(5)的输出电压值上升到一定电压时,在电极(2)和电极(3)之间就会产生均匀的辉光放电,同时一般真空室外壁都是金属材料并且接地。电极(3)接高电位,电极(3)就会对真空室壁产生尖端放电。若流经放电管(1)的工作气体是氧或氮气,通过电极(2)和电极(3)之间的辉光放电与电极(3)对真空室的尖端放电,氧或氮的分子有一部分就会被离化而生成化学性质很活泼的原子氧或原子氮,这些经双放电电离后产生的原子氧或原子氮,没有任何衰减的从放电管(1)前段的喷嘴直接喷入制膜真空室内。若把喷嘴方向朝向基片的方向,活化气体就直接到达基片。实验结果表明,若工作气体是氧气或氮气,真空室内原子氧或原子氮可占到20%以上,活化气体的成份远远高于其它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190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