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广角变倍率取景器无效
申请号: | 96112077.0 | 申请日: | 1996-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725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6-25 |
发明(设计)人: | 金纹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航空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B13/06 | 分类号: | G03B13/06 |
代理公司: |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晓舒 |
地址: | 韩国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广角 倍率 取景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超广角变倍率取景器,该取景器提供了一种用于镜头快门式照相机或摄像机上的实像变倍率取景器光学系统。
大多数小型照相机通常采用一种虚像取景器,例如阿尔巴达取景器或逆伽利略取景器。这些取景器具有相当宽的视野,而且由于无需棱镜来生成正像,所以这些取景器结构也较为紧凑。然而,上述取景器中靠近物体的镜头必须很大,取景器视场边缘区缘模糊。由于这些缺点,实像取景器已取而代之。而且,开发小型广角照相机的取景镜头时,用实像取景器会更精确。
在采用实像取景器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组和会聚透镜组形成物体的像。通过目镜组能观察物体放大了的像。但由于视场边缘区域位于物镜组所形成的像上,因而限制了视场。这样,要用这种取景器生成物体的像,其结构就变得更加复杂、尺寸也更大。
如果要求光学系统的实像取景器是小型紧凑的,则当物镜生成的像不大时,可以获得广角视场。通过减小广角位置上物镜的焦距,能够得到上述效果。不过,当物镜焦距减小时,该物镜折光度增大,因而很难补偿像差。
因为上述困难,一直没能制成一种具有广角视场的小型实像取景器。使用中的实像取景器利用一种全景功能以使其紧凑。另外,也提出了其他的一些传统技术来减小带有广角镜头的实像取景器尺寸。
申请号为Hei6-102454的一项待审的日本专利公开了一种变倍率低于2.0的变倍率取景器。该取景器的缺点是第二透镜组的折光度太大,而且由于畸变像差的出现很难得到高于2.0的变倍率。
美国专利第4,842,395和第5,086,353公开了类似的取景器结构。这两种取景器的变倍率为2.0,并通过移动第一透镜组补偿像差。其缺点是装配相机时要额外插入一个防护玻璃罩。另外,由于这种相机有三个透镜组,使得第二透镜组的折光度过大,于是总的像差平衡很容易受到破坏。
针对上述技术中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就是提供一种超广角变倍率取景器,该取景器在超广角位置上具有71°以上的视场,同时基本上消除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使所提供的取景器,无无论用于镜头快门式照相机中的还是摄像机中的实像变倍率取景器光学系统,从广角位置到远摄位置都具有良好的总的像差性能。
这里公开了一种超广角变倍率取景器。该取景器包括了一个具有总的正折光度的物镜组。此物镜组中的第一透镜单元有固定的位置,其物方折光度为负值。该物镜组中还有可移动的第二透镜单元,凸向物体并具有负折光度;还有另一可移动的第三透镜单元,具有正折光度。最后,该物镜组还包括了一位置固定的、具有正折光度的第四透镜单元。
上述取景器还有一正折光度的目镜组。移动第三透镜单元可以改变物体的放大倍数,移动第二透镜单元补偿视角的变化。另外,该取景器要满足下面的条件:
1.75<Lt/fT<1.87
其中,fT为远摄位置上物镜组的焦距,Lt为物镜组第一透镜表面到焦点的距离。
在下面的叙述中部分地提出了本发明的其他方面,而这些方面或从以下叙述变得很清楚,或可从对本发明的实施中体会出。
附图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并和叙述部分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最佳实施例的超广角变倍率取景器中透镜组在广角位置上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装置在远摄位置上的剖面示意图;
图3A到图3C是根据本发明第一最佳实施例的超广角变倍率取景器在广角位置上的像差图;
图4A到图4C是相似于图3A到3C,但在远摄位置上的像差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最佳实施例的超广角变倍率取景器中透镜组在广角位置上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装置在远摄位置上的剖面示意图;
图7A到图7C是根据本发明第二最佳实施例的超广角变倍率取景器在广角位置上的像差图;和
图8A到图8C是相似于图7A到图7C但在远摄位置上的像差图。
下面详细介绍本发明实施例,各实施例见附图。
参见图1、图2、图5或图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广角变倍率取景器。从该取景器的物侧开始(即从图的左边开始),物镜组I形成了物体的一个实像。棱镜10将该实像转为正像后,传送到观察该正像的目镜组II。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航空产业株式会社,未经三星航空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120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乘客阻尼系统的双室气袋
- 下一篇:利用呼叫方的身份证明自动拨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