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现场筑桩用桩头处理具、桩头处理方法及现场筑桩法无效
| 申请号: | 95196621.9 | 申请日: | 1995-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42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1-16 |
| 发明(设计)人: | 大川将玄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川将玄 |
| 主分类号: | E02D5/34 | 分类号: | E02D5/34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健 |
| 地址: | 日本和***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现场 筑桩用 桩头 处理 方法 筑桩法 | ||
1.一种现场筑桩用的桩头处理具,用外圆筒(3)以预定间隔围绕可供浇注混凝土的导管(16)穿过的内圆筒(2),分别用环形顶板(1)和环形底板(6)接合两圆筒(2、3)的上端和下端而形成双重圆筒形的帽(A),在该帽(A)的底板(6)上,以预定间隔穿设着若干个桩主筋孔(8),其特征在于:在顶权(1)和底板(6)上开设有气液排出孔(5、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场筑桩用的桩头处理具,其特征在于:内圆筒(2)与外圆筒(3)为相同长度,顶板(1)和底板(6)呈水平状地接合在两圆筒(2、3)的上端和下端。
3.一种现场筑桩用的桩头处理具,其特征在于:在外圆筒(3)的顶板(1)的靠近外周缘处,穿设着若干个气液排出孔(5),在顶板(1)的中央穿设着可供浇注混凝土的导管(16)穿过的上部导管口(4),与该上部导管口(4)的下侧接合地贯设比外圆筒(3)短2%至3%的上下面开放形内圆筒(2),由此形成双重圆筒形的帽(A),在外圆筒(3)的底板(6)的靠近外周缘的平坦区域(6a)上,大致等间隔地穿设着若干个桩主筋孔(8),在底板(6)的中央穿设着下部导管口(7),在该下部导管口(7)的周缘,放射状地形成若干个切槽(9),这些切槽(9)大致等间隔并在形成时保留上述平坦区域(6a)地形成,把由各切槽(9)形成的切槽片(9a)往斜上方弯折后,将该切槽片(9a)的前端固接在内圆筒(2)的下边缘。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现场筑桩用的桩头处理具,其特征在于:顶板(1)和/或底板(6)是用网状物或冲孔金属板做成的。
5.一种现场筑桩的桩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外圆筒(3)以预定间隔围绕可供浇注混凝土的导管(16)穿过的内圆筒(2),分别用环形顶板(1)和环形底板(6)接合两圆筒(2、3)的上端和下端而形成双重圆筒形的帽(A),在该帽(A)的底板(6)上,以预定间隔穿设着若干个桩主筋孔(8),在上述顶板(1)和底板(6)上开设气液排出孔(5、9),将这样形成的现场筑桩的桩头处理具戴在钢筋笼(14)上,并且用可装卸的链子、钢丝绳或带子等绳索(23)把帽(A)和钢筋笼(14)捆在一起,再把该钢筋笼(14)装入钻孔(17)内。
6.一种现场筑桩的桩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外圆筒(3)以预定间隔围绕可供浇注混凝土的导管(16)穿过的内圆筒(2),分别用环形顶板(1)和环形底板(6)接合两圆筒(2、3)的上端和下端而形成双重圆筒形的帽(A),在该帽(A)的底板(6)上,以预定间隔穿设着若干个桩主筋孔(8),在上述顶板(1)和底板(6)上开设气液排出孔(5、9),将这样形成的现场筑桩的桩头处理具戴在钢筋笼(14)上,由螺柱焊固定后,将该钢筋笼(14)放入钻孔(17)内,再通过上述桩头处理具的内圆筒(2)将导管(16)放入钻孔(17)内,从钻孔(17)的底部起连续地浇注混凝土,一直浇注到内圆筒(2)的顶面为止,然后,立即使安装在方钻杆(19)上的挖掘铲斗(18)旋转,以除去充满内圆筒的含有泥浆的混凝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川将玄,未经大川将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9662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化学处理性优良的润滑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吊柿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