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链轮自动无级变速器无效
| 申请号: | 95103405.7 | 申请日: | 1995-03-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891A | 公开(公告)日: | 1996-06-05 |
| 发明(设计)人: | 吴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辉 |
| 主分类号: | F16H9/24 | 分类号: | F16H9/2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41002 湖北省襄***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链轮 自动 无级 变速器 | ||
本发明是关于链轮传动变速的机械装置。
链轮传动变速是工业机械和民用机械广泛应用的一种常用传动方式(请参见《机械工程手册》第6卷--机械工程手册、电机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1982年版第33--34页“链传动”),如:自行车、人力三轮车、摩托车等有应用,各种工业机器,工程机械装置上更是广泛地采用,这可称之为古老的传动方式了。但这种传统的传动方式有这样的问题,即只能在固定的变速比率下进行传递动力,需要在连续传动过程中改变变速比率是不可能的(请参见附图1,图中(1)是主动轮齿轮盘;(2)是轮链;(3)是从动轮(负载轮)齿轮盘)。
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现在流行的变速自行车,比如:湖北省枣阳市野马自行车厂生产的“威得豪斯”牌变速自行车畅销国内外,还有各种进口的名牌变速自行车,也只是采用有不同直径的齿轮组合的齿轮组,利用拨链器将轮链分别拨向不同直径的齿轮上,以达到变速的目的(请见附图2,图中(1)是主动轮变速齿轮组;(2)是主动轮拨链器;(3)是轮链;(4)是从动轮齿轮组;(5)是从动轮拨链器;(6)是轮链张紧器),就是这种相对先进的链轮传动装置,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其操作麻烦,可靠性差,往往拨链不到位而造成掉链,拨链过程中不能承载大的负载力,否则难以拨动轮链,这表现在自行车上坡骑行过程中,要想变速只能降低速度,甚至中断行驶,这自然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资料和实物能够证实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比如:《专利文献通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中国技术成果大全编辑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这些权威刊物,以及如《世界发明》(中国专利出版社)等有关期刊、杂志都没有介绍过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和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全新的链轮自动无级变速装置,它能在传动动力的过程中,自动地随着主动力和负载力的大小,自动(连续)无级地改变链轮传动的变速比率,不用人工操作,不使运行中断,还能减少起动、运行中加(减)速度的动力冲击,使起动、运行变得平稳、连续。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为了方便叙述,以自行车链轮传动为典型示例,首先请看附图3,该图中的外形结构是专为自行车自动无级变速而设计的,该图近似按实际需要比例绘制,图中(1)为内护盘支架(开有数个小孔用以悬挂弹簧);(2)为空心内外齿悬挂齿轮盘(或俗称牙盘);(3)为外护盘支架(开有数个小孔用以悬挂弹簧),(4)为悬挂拉力弹簧(如图分布,其数量根据传动力的大小和弹簧本身的拉伸特性确定);(5)为内齿轮柱(如图分布,其数量和节园直径根据变速比的要求确定);(6)为悬挂拉力弹簧(4)的挂孔(该挂孔可以直接钩挂弹簧,也可在孔中固定销钩间接钩挂弹簧)。
考虑到自行车传递动力强度不是很大,所用件应尽可能容易加工、生产,并且重量尽可能轻,图中(1)、(3)护盘支架可用1.0~2mm的钢板一次冲压而成(并可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开些窗口,以减轻重量和便于悬挂弹簧),将(套筒滚子式)内齿轮柱(5)用铆接方式,将内护盘支架(1)和外护盘支架(3)铆接成齿轮辋(整体),铆接之前先将空心内外齿悬挂齿轮盘(2)放在(1)和(3)之间(因该图是将件(2)的内径设计成小于件(1)的外径,以防止悬挂拉力弹簧(4)意外松弛时,件(2)偏离轮辋而不能与内齿轮柱啮合的可能),然后利用悬挂拉力弹簧(4)一端钩在(2)的挂孔中,另一端拉紧钩在(1)和(3)的挂孔中(弹簧要对称分布,数量一般3-8对为宜,图中给出48对挂孔,使用4对弹簧示例),使(2)以较强稳定程度,对称、平衡地处于(如图3所示)的中心平面上,这个组合起来的整体是本发明的主体示例,也就是本发明名称:“链轮自动无级变速器”的示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辉,未经吴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034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包装袋
- 下一篇:一种纯蒜蓉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