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脉动卸货平台与可移动铰链的集装箱卸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4192279.0 | 申请日: | 1994-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87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8-01 |
发明(设计)人: | 莱尔·安德鲁·汉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尔·安德鲁·汉森 |
主分类号: | B65G67/40 | 分类号: | B65G67/4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幸商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激扬 |
地址: | 美国衣***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脉动 卸货 平台 移动 铰链 集装箱 装置 | ||
发明背景
发明人于1964年1月21日获得3,118,550号美国专利的卸车装置在粮食工业中用得非常成功。该装置涉及一台置于卸货平台上的运粮卡车,卸货平台的一端由一个固定的垂直油缸顶升,该油缸的上端有一个滚筒,与卸货平台底面的弧形导轨相连。该弧形导轨的位置使卸货平台与卡车产生的、基本向下的压力沿油缸的纵轴走向,从而使可能弯折油缸的水平力减少到最低限度。
其他工业会用到很难卸车的货物,如谷物、木屑、残渣等等。卸这些货物时必须使车倾斜到一个很大的、危险的角度才能将货物松动。当这些货物开始移动时,它们可能一下子滑下来,失去控制,有时会毁坏设备,造成人身伤害。有人将振动装置直接用于卡车,将其晃动,使货物松动。奥格勒斯贝(R.W.Oglesby)1942年5月26日获得的2,284,226号美国专利便是一例。但是该装置并不适用于一端由顶升卸货平台抬高的卡车。所以,要有一种能在卸货平台与卡车被升到30°左右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抖动的脉动装置。
DE-H-477,305号德国专利公开了一个用缆绳支承的平台1与容器2。其振动装置包括一个电机,电机轴芯四周的转动部分呈不均匀分布,从而引起振动。整个卸车装置,或者说是平台1与卡车或小汽车2都在晃动。没有说明如何使平台只作水平方向的运动。平台与容器均作各个方向的振动,而不是只作水平方向的运动。在图2中,平台被固定于支点11,该支点使平台绝对不能作水平方向的运动。
发明概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顶升卸货平台与卡车至30°左右以及对平台、进而对卡车施加水平脉动的方法使卡车货斗内的货物松动,利用惯性以及作用于货物的重力使货物滑向卡车的后端,然后卸入货槽。
一对液压缸,一边一个,通过一个旋转铰链连接到卸货平台上,使其在静止点的限度内做往复运动。采用优选的操作周期让脉动装置使卸货平台与卡车加速向后移动约7.6厘米(3英寸)时,由脉动装置通过液压迅速制动。该周期不断反复,由于惯性与重力的作用,货物继续阶梯式地向后、向下移动。两个周期之间有一停顿以避免连续地滑动。
该系统可以在不将卡车升到危险角度的情况下让卡车有效地卸货。顶升的角度与脉动的频率取决于卡车中的货物以及货物的流动性。卸货平台的行程距离可调至15.2厘米(6英寸)左右,卸货平台顶升至35°左右。脉动装置与卸货平台铰接处的最大负荷约为18,160公斤(40,000磅)。
例如,用直径12.7厘米(5英寸)的脉动装置,制动时的缸压不会超过140公斤/厘米2(2,000PSI),这会给每个铰链最多18,160公斤(40,000磅)的力。较有代表性的是,通过7.6厘米(3英寸)距离的4,540公斤(10,000磅)向后的力能使重36,320公斤(80,000磅)的卡车产生每小时3.2公里(2英里)的速度。在每个铰链上用18,160公斤(40,000磅)的力制动能在0.12秒、1厘米(0.4英寸)的距离内使运动停止。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这和把货物几乎竖立起来是等效的。
可以看到,使卡车向后移,然后使它突然停止,货物会被从卡车货斗的底板抬起,靠冲力和惯性被推向后面。脉动周期不断地重复,卡车内的货物便会从卡车内滑到货槽中。卡车靠其自重抵住卸货平台较低一端的适当的挡架与/或车轮挡架而稳稳地停住。
附图说明
图1是卡车在卸货平台抬高与放下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2是上述情形的俯视图。
图3是脉动装置与卸货平台后端铰接部的透视图。
图4是图1的4-4线内的侧视图。
图5是脉动装置与卸货平台后端铰接部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沿图4的6-6线的脉动装置与卸货平台后端铰接部的横截面图。
图7是沿图4的7-7线的俯视平面图。
图8是操作该系统的液压系统示意图。
图9是卸货平台被抬高到向前位置时的部分侧视图。
图10与图9相似,但它表示在向前位置的卸货平台准备向后移动,缓慢地加速,然后迅速地减速,使待卸的货物受冲击而松动,滑向卡车的后部。
图11是一个完整的脉动周期曲线图,表示速度与加速度的变化。
图12是表示脉动周期中铰链行程的曲线图。
最好实施方式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尔·安德鲁·汉森,未经莱尔·安德鲁·汉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922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