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孢蘑菇杂交新菌株及其选育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4119463.9 | 申请日: | 1994-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34A | 公开(公告)日: | 1996-06-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泽生;廖剑华;李福根;池致念;王贤樵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福建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唐秀琴 |
地址: | 350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蘑菇 杂交 菌株 及其 选育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菇类新菌株的选育技术,具体说是涉及一种双孢蘑菇杂交新菌株CGMCC NO.0214及其选育方法。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Lange)Inbach]味道鲜美,外表美观,营养价值高,是世界上广为栽培的蘑菇品种。然而由于双孢蘑菇性特征为次级同宗配合,要众多的异核可育孢子中选择出同核孢子用于杂交育种,除要做大量的孢子分离工作外,寻找易于推定同核单孢,证实杂交的标记是育种技术关键。1972年Raper等人曾提出利用营养缺陷型标记杂交育种程序;1972年Elliott提出利用抗性标记杂交育种的策略;Fritsche于1981年应用不育单孢分离株配对杂交培养杂种;1982年May和Rogse提出利用同工酶分析验证杂交。食用菌栽培是以生产子实体为目的,当用诱变方法去获取营养缺陷型或抗性作为杂交育种标记时,常常会使出发菌株产生子实体的优良性受到破坏,所以实用性不大,同工酶的变异自然产生并存在于不同类型的菌株中,早先的研究,仅仅应用它作为遗传标记,无法解决早期鉴别新菌株特性的问题,育种仍然摆脱不了单一纯依靠机率和栽培筛选。由于双孢蘑菇杂交育种难度大,影响了优良新菌株产生和发展,从目前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用种现状来看,严重的存在着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弊端。例如,国外的优良品种如02、176、111等菌株引进后,常因栽培条件等差异,多表现高产不优质;国内的一些老品种如8213、8211等当家菌种,品质好符合制罐要求,然而产量偏低,老化严重,也不理想。如何寻找一条较为先进的育种方法,以保证不断地为生产提供产质兼优的菌株,这是全世界蘑菇育种工作者首要任务。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孢蘑菇杂交新菌株CGMCC NO.0214及其选育方法,该杂交新菌株CGMCNO.0214具有高产优质、耐高温的优良品质,而且易于栽培,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本发明所述的双孢蘑菇杂交新菌株(其样品已送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存,保存号为CGMCCNO.0214),是以高产菌株02(H型,荷兰种)与优质菌株8213(G型,福建保留种)的同核不育单孢株配对杂交,选育的杂交子二代。它是具有高产优质特性的杂交新菌株。其具体的选育方法如下:
一、菌株搜集:搜集遗传相似性最小、且特性又不同的栽培或野生的菌株作为杂交的亲本菌株;
二、菌株筛选:应用9%浓度的聚丙烯胺凝胶检测搜集到的双孢蘑菇菌株的酯酶、多酚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酶、乙醇脱氧酶同工酶及水可溶性蛋的电泳类型。用标记区带方法确定以酯酶同工酶谱为主作为鉴别或预测种性特征的标志。用H型、HG型、G型、S型分别代表高产型、中间型、优质型和不育型双孢蘑菇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谱的区别指标,并用HG4型代表定向选育高产优质型杂交菌株的同工酶指标。对上述搜集种进行鉴别,获得高产型菌株(H型,荷兰引进种02菌株)和优质型菌株(G型,中国福建保留种8213菌株)作为杂交的亲本;
三、单孢分离、培养:采用显微操作器或平皿稀释随机分离02菌株和8213菌株的单孢子并培养成单菌落。
四、菌株类别鉴定:用S型酯酶同工酶谱鉴定培养的单菌落,获得同核不育单核菌株,Hs型(高产不育型)同核不育株和Gs型(优质不育型)同核不育株。
五、配对培养:将上述的Hs型同核不育株和Gs型同核不育株接种于麸皮培养基上进行配对培养,让不同菌落发生接触,获得有可能表现出生长优势的杂交菌落;麸皮培养基是以麸皮65g,葡萄糖20g,琼酯20g,水1000ml重量比配制而成;
六、尖端菌丝分离:在Hs型和Gs型两菌落交接处分离出菌丝块移到新鲜的麸皮培养基上培养成菌落,在显微镜下切割菌丝尖端,获得纯培养物。
七、杂交种鉴定(鉴别):采用酯酶同工酶谱对上述获得的纯培养进行鉴定,获得具有HG4或HG5型杂交种子一代(F1);
八、杂交种栽培:通过栽培获得担孢子,即杂交种子二代(F2);
九、单孢分离、培养与鉴定:采用显微操作器或平皿稀释法随机分离并培养成菌落,再经电泳鉴别出具有HG4的酯酶同工酶谱的杂交种子二代菌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未经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194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控制电脑监视器电源的节电装置
- 下一篇:资讯传输代码法及其电脑光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