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互穿网络树脂电器灌封胶无效
| 申请号: | 94108668.2 | 申请日: | 1994-09-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46A | 公开(公告)日: | 1995-05-24 | 
| 发明(设计)人: | 梁伟荣;王惠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9K3/10 | 分类号: | C09K3/10 | 
| 代理公司: | 浙江大学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崔勇才 | 
| 地址: | 310027***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网络 树脂 电器 灌封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灌封胶,特别是一种电器灌封胶。
在电子工业中,为了提高元器件和整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往往需要对电子元器件或组装部件进行灌封,即除了引出导线和联接件外,整个部件被灌封胶所包裹和密封,与外界环境隔绝,使其在受震动、温度剧烈变化及高湿度条件下仍能正常工作,因而要求灌封胶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低的固化放热峰值,较小的固化收缩率以及绝缘、隔热、隔潮、耐水、耐腐等特性。目前,最常使用的灌封胶为环氧树脂,其固化收缩率为1.5~2%,远小于不饱和树脂的固化收缩率4~7%和酚醛树脂的固化收缩率8~10%,但不足之处是环氧树脂的价格高,约为其他热固性树脂的2倍,同时存在适应温度范围较窄、韧性较差。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成本低、性能好、适应温度范围宽的互穿网络树脂电器灌封胶。
本发明的电器灌封胶为无溶剂型胶液,是以聚氨酯/低分子量高活性不饱和聚酯树脂互穿网络热固性树脂“合金”为胶粘剂,其中异氰酸根与羟基(-NCO/-OH)的当量比值为0.7~2.0,并以有机过氧化物为引发剂,叔胺或钴盐为促进剂,有机锡为催化剂,取代乙烯为稀释剂和交联剂配制而成。各辅助剂分别占胶粘剂的重量百分比是:引发剂为0.5~2%、促进剂为0.1~1%、催化剂为0.1~1%、稀释剂和交联剂为30~50%。聚氨酯是指异氰酸酯及其预聚体,如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多次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PAPI)等。低分子量高活性不饱和聚酯树脂是指高模型、普通型、低模型的邻苯型不饱和聚酯和间苯型不饱和聚酯。有机过氧化物是指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环已酮、过氧化苯甲酰等。叔胺是指二乙基苯胺、二甲基苯胺。取代乙烯是指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在本灌封胶中,可加入碳酸钙、氧化铝粉、二氧化硅粉、云母粉、水泥、滑石粉、石英粉、锌钡白、钛白粉、硅酸镁之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为填充剂,填充剂占胶粘剂的重量百分比为300%以下。可视不同用途选用填充剂的种类及其用量,如水泥能提高抗压性能及硬度,氧化铝粉、钛白粉能提高粘接力,云母粉能提高耐电弧性,滑石粉增加润滑性,碳酸钙可降低成本等。在此灌封胶中还可加入硅烷类或钛酸酯类偶联剂,用以提高其粘接强度,偶联剂占填充剂的重量百分比为1~3%。
实施例1
组份A:取低分子量高活性邻苯型不饱和聚酯209份,苯乙烯20份,二乙基苯胺1.5份,有机锡0.8份,并搅拌均匀。
组份B:取多次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PAPI)41份,过氧化苯甲酰4份,并搅拌均匀。
将组份A、B搅拌均匀混合后,在室温下浇铸固化。
如果采用高模型、普通型、低模型的低分子量高活性不饱和聚酯,可相应的得到高模型、普通型、低模型的互穿网络树脂电器灌封胶。经测试其性能如下表:
表 不同类型的互穿网络树脂电器灌封胶的性能
性能 高模型 普通型 低模型
收缩率(%) 1.8 1.5~2.0 1.5~2.0
冲击强度(KJ/m2) 8 24 >40
弯曲强度(MPa) 144.8 73.5 20.7
弯曲模量(GPa) 3.4 2.0 0.3
拉伸强度(MPa) 89.6 47.1 20.7
拉伸应变(%) 5 13 65
介电强度(KV) >20 >20 >20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配方A组份中,加入碳酸钙100份,滑石粉40份,二氧化硅粉40份,云母粉70份,搅拌均匀混合后,再与B组份混合,在室温下浇铸固化。所制得的互穿网络树脂电器灌封胶的硬度和耐电弧性有所提高,成本显著降低。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配方中,加入硅烷偶联剂5份,搅拌均匀混合后,在室温下浇铸固化。所制得的互穿网络树脂电器灌封胶的胶层粘接强度提高20%左右。
本发明提出的以聚氨酯/低分子量高活性不饱和聚酯树脂互穿网络热固性树脂“合金”为胶粘剂的电器灌封胶,为无溶剂型胶液,在固化过程中无溶剂挥发和小分子物逸出,其显著特点是具有成本低,高低温适应性强,韧性好,耐冲击强度高,工艺性能好,低收缩率,固化结构中不含羟基,具有优良的耐水性、耐腐蚀性、抗电弧性,及良好的粘接强度,在常温下进行浇铸和固化成型,适用于嵌缝、灌封、包封、埋封等各种密封方式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86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增涩点钞液
- 下一篇:冶金球团、烧结微量粘结剂添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