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收近红外线聚碳酸酯系树脂层压体及其成形体无效
| 申请号: | 94104645.1 | 申请日: | 1994-04-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03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7-26 |
| 发明(设计)人: | 三宅祐治;高桥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世吕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9D9/00 | 分类号: | B29D9/00;B32B27/18;//B29K69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宏,杨丽琴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吸收 红外线 聚碳酸酯 树脂 层压 及其 成形 | ||
本发明涉及能较好透过可见光、具有优良的吸收近红外线性能的新型聚碳酸酯系树脂层压体以及成形为波形板形或异形断面形的耐候性优良的可吸收近红外线的聚碳酸酯系树脂成形体。
具有近红外线吸收性能的透光材料已知有美国专利US 3692688中所公开的那样,将六氯化钨(WCl6)和氯化锡(SnCl2·2H2O)溶解在甲基丙烯酸甲酯浆液(单体)中进行聚合而得到的实质上无有雾状的具有优良的近红外线吸收性能的材料。
此外,到目前为止,业已开发了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有,特公昭60-42269号公报上报导的铬、钴络合物盐、特公昭60-21294号公报上报导的硫醇镍络合物、特开昭61-115958号公报上报导的蒽醌衍生物、特开昭61-218551号公报上报导的在700~800nm范围具有极大吸收波长的新的Squarilium化合物。
无论是屋外用还是屋内用,透光板不仅使用平面板,而且也使用波形板形或异形断面形产品,可以预计上述各种材料也将应用在波形板、异形断面形产品上。
以前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中,如果是有机系的,则存在着耐久性差,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初期的能力渐渐劣化的问题,另一方面,若是络合物系的,虽然具有耐久性,但它不仅吸收近红外线部分,也吸收可见光,还有化合物的材料大多强烈地着色,存在着用途受到限制的问题。另外,任何体系的材料都是在特定的波长出现吸收峰,而在偏离该峰的波长上几乎没有吸收性。如考虑将这些材料用作例如以近红外波长的激光作为光源的记录体,则需要激光的波长与材料的吸收峰一致。可是无论激光的波长、还是近红外线吸收材料的吸收波长部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得到,所以激光的波长和近红外线吸收材料的吸收峰一致的组合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得到。
另外,上述的以往技术的将WC16和SnCl2·2H2O溶解在甲基丙烯酸甲酯浆液后的组合物显深兰色,虽然具有很好地吸收近红外线的性质,但是若长期放在黑暗处时,就会产生褪色的问题。这种缓慢进行的光致变色现象,在提供具有一定质量的光学滤片和吸热性分级工业制品方面是不利的。
本发明者们对于在800~2000nm的近红外范围可同样地进行吸收、着色少且耐候性及耐久性优良的近红外线吸收材料进行了不断研究,结果发现使聚碳酸酯系树脂或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中含有铜化合物或铜化合物及硫脲衍生物和/或硫代酰胺衍生物,把它们制成层压体,可以此完成本发明。
也就是说,本发明涉及具有优良近红外线吸收性能的聚碳酸酯系树脂层压体,其特征在于它由在聚碳酸酯系树脂板上层压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而成,而聚碳酸酯系树脂板的构成为相对于每100份重量的聚碳酸酯系树脂,含有0.01~5份重量的硫化铜或0.01~5份重量的硫化铜及0.001~1份重量的硫脲衍生物和/或硫代酰胺衍生物。
本发明还涉及具有优良的近红外线吸收性能的聚碳酸酯系树脂层压体,其特征在于它由在聚碳酸酯系树脂板上层压近红外线吸收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而成,而近红外线吸收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构成为相对于每100份重量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含有0.1~50份重量的硫化铜或者0.1~50份重量的硫化铜及0.01~10份重量的硫脲衍生物和/或硫代酰胺衍生物。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将上述具有优良近红外线吸收性能的聚碳酸酯系树脂层压体成形为波形板形或者异形断面形的近红外线吸收聚碳酸酯系树脂层压成形体。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碳酸酯系树脂是用溶液法或熔融法使二元酚和碳酸酯前体进行反应制造的。二元酚的代表例可举出2,2-双(4-羟基苯基)丙烷[双酚A]、双(4-羟基苯基)甲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2,2-双(4-羟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甲基苯基)丙烷、双(4-羟基苯基)硫、双(4-羟基苯基)磺酸等。其中优选的二元酚是双(4-羟基苯基)链烷烃系,特别是以双酚A为主原料的物质。另外,碳酸酯的前体可以举出羰基卤比物、羰基酯或者卤代甲酸酯等,具体地说,是碳酰卤、碳酸二苯酯、二元酚的二卤代甲酸酯及其混合物。
在制造聚碳酸酯时,可单独地或者使用二种以上的上述二元酚。另外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得到的聚碳酸酯,聚碳酸酯的粘度平均分子量一般是10,000~100,000,优选20,000~60,000。制造这些聚碳酸酯时,根据需要也可以使用适量的分子量调节剂,为改善加工性能的支化剂、促进反应的催化剂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世吕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世吕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46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底材的表面硬化方法
- 下一篇:速度可控的无挡板气动输送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