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燃烧室燃油浓度取样管无效
| 申请号: | 93243699.4 | 申请日: | 1993-1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3562Y | 公开(公告)日: | 1994-11-23 |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王家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三研究院第三十一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1/10 | 分类号: | G01N1/10 | 
| 代理公司: | 航空航天工业部航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虞建 | 
| 地址: | 10007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燃烧室 燃油 浓度 取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燃烧室燃油浓度测量装置,特别是一种由管体、热电偶、静压管、保温绝缘层、外壳体及加热调压电路组成的发动机燃烧室燃油浓度取样管。
为了获取发动机燃烧室内燃油浓度的空间分布,取样管的任务是在取样点处采集可反映此空间位置的真实样气成份,并将样气送到分析系统。在进入取样管的样气中,应尽量使油珠蒸发,汽化成气相,同时不应让油珠附着到管壁上,也不应使样气中已汽化的油气再在管壁上凝结。因为管壁上有一层油时,管道的流通面积减小,影响管内流动状态,造成取气速度与当地速度不同。这就要求管壁表面温度高于燃油的露点温度,才不至使管道内壁面有煤油凝结造成测量误差。
目前已知的技术是在取样管的外部缠绕多层电阻丝并通电加热。由于为保证加入足够多的热量,就需要双层成多层电阻丝,电阻丝的温度很高;易造成双层或多层电阻丝之间的绝缘材料碳化而短路,而且多层电阻丝和绝缘层造成管体外壳尺寸较大,对流场干扰较大,影响取样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且尺寸小的发动机燃烧室燃油浓度取样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由管体、热电偶、静压管、保温绝缘层、外壳体及调压电路组成,其中,保温绝缘层包于管体的外部,外壳体包于保温绝缘层的外部,热电偶焊于管体的头部,静压管装于管体头部的一侧并穿过外壳、保温绝缘层与管体内部相通,所述的调压电路直接接于管体两端,利用电流通过管体发热。
由于本实用新型直接采用取样管自身作为发热体,取消了以往的在取样管外部缠绕电阻丝加热管体的方法,因此,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可靠性高且尺寸小的特点。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为发动机燃烧室燃油浓度取样管头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调压加热电路图
图3为发动机燃烧室燃油浓度取样管管体内壁形状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管体(1)、热电偶(2)、静压管(3)、外壳体(4)、保温绝缘层(5)和调压电路(6)组成,其中,保温绝缘层(5)包于管体(1)的外部,外壳体(4)包于保温绝缘层(5)的外部。热电偶(2)焊于管体(1)的头部,静压管(3)装于管体(1)头部的一侧并穿过外壳(4)、保温绝缘层(5)和管体(1)内部相通,它用来测量进入管体(1)中样气的静压,由此得出进入管体(1)中样气速度,从而控制取样状态,在管体(1)的两端接有可调节电压的电路(6)当电流通过管体(1)时,通过管体(1)自身的发热来达到加热目的。
如图2所示,调压电路(6)主要由变压器(7)、电压表(8)和(9)组成,其中,电压表(8)用来指示管体(1)两端的电压值,电压表(9)与管体(1)上的热电偶(2)相连,其毫伏数指示管体(1)的壁温,通过调节变压器(7)改变输出功率达到控制管体(1)的壁温的目的。
如图3所示的管体(1)内经沿长度方向逐渐增大。其作用主要是降低对流换热系数和降低管道的线发热量,使得管壁和样气温度都不会过高。
本实用新型的取样管材料应选取导热快、电阻率高、能经受高温,且化学性质稳定,不与样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材料。另外管壁应尽量薄。为达到以上要求,可以选择1Gr18N19Ti不锈钢管做取样管,其壁厚在0.1~0.5mm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三研究院第三十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三研究院第三十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436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