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断相欠压保护接触器无效
| 申请号: | 93215026.8 | 申请日: | 1993-06-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572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3-09 |
| 发明(设计)人: | 邓国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国平 |
| 主分类号: | H01H83/12 | 分类号: | H01H83/12;H02H3/253 |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赛云 |
| 地址: | 31502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断相欠压 保护 接触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控制电路中供远距离频繁接通和分断电路以及控制交流电动机用的具有断相和欠压保护的接触器。
目前普遍使用的CJ10、CJ20交流接触器,其本身不带断相欠压保护,当工作中因熔丝熔断、开关触点接触不良而引起缺相或当电网负荷忽然增加或供电系统发生故障,导致三相交流电压下跌,特别是电网电压波动较大的场合,当降至额定电压的90%以下时,就无法实现断相保护和欠压保护,致使电机烧毁或更大事故,给企业带来极大损失。目前新开发的多功能接触器虽然有断相欠压保护功能,但都是电热式和电流取样保护实现断相,该保护器因体积较大,使用不便,且稳定性差,易误动作,故影响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某些缺陷而提供一种电压取样的断相欠压保护接触器,且性能可靠、保护灵敏、体积小巧亦是本实用新型之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方案实现:在原有CJ10(CJ20)交流接触器包括外壳、底盘、线圈、定铁芯、动铁芯、主动触片、主静触片、灭弧罩、接线柱等组成的结构基础上,在外壳上加工3个主电源信号穿线孔和1个控制线穿线孔,并在外壳边上固定一由降压、整流、检测隔离电路、运放推动电路、工作电源电路、交流开关控制电路组成的电压取样的断相保护装置电路板,使三相主电源信号分别从3个穿线孔输入到断相欠压保护装置内,再由控制线穿线孔输出至线圈J及控制端接线柱,以完成电机在工作中因熔丝熔断、开关触点接触不良而引起缺相时确保电机安全脱离,或因电网负荷突然增加或供电系统发生故障,导致三相交流电压下跌至额定电压的90%以下时,将用电设备与交流电网脱离,实现欠压保护。
本实用新型与公知技术相比,将断相欠压保护装置安装附设在原接触器的外壳边上,结构紧凑、体积小巧,使用时不需另外接线和穿线,安装极为方便,由于本保护装置采用电压取样,故性能可靠、灵敏度高、造价低,除了保留原接触器的各项功能外,又具有断相和欠压保护功能,适用于农村电网电压波动较大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保护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根据上述附图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断相欠压保护接触器(见图1)的外壳(1)与底盘(16)螺钉固定,两者组成的腔室内装有带骨架的线圈J和定铁芯(13),通过销子(15)连接在底盘(16)上,定铁芯(13)与骨架之间装有缓冲弹簧(14),与定铁芯(13)相对的动铁芯(11)通过销子(18)连接在动触头支持件(10)上,并以弹簧(6)作缓冲,主动触片(5)固定在动触头支持件(10)上,主静触片(4)和灭弧罩(3)固定在外壳(1)上,六片主静触片分别组成上、下两组主电路进出上、下接线柱(2)、(7)。外壳(1)上还固定着控制接线柱(17)。
外壳(1)上开设3个主电源信号穿线孔(8)和1个控制线穿线孔(12),具有断相和欠压保护功能的电路板(9)经封装后用树脂胶粘接在胶木制的外壳(1)边上,或以螺钉固定,使三相主电源信号分别经主静触片下接线柱(7)从3个穿线孔(8)输入到断相欠压保护装置,再由控制线穿线孔(12)输出至线圈J及控制端接线柱(17)。
所述断相和欠压保护装置(见图2)采用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组装而成,由降压、整流、检测隔离电路、运放推动电路、工作电源电路、交流开关控制电路组成。
降压、整流、检测隔离电路由降压电阻R1~R3、桥式整流二极管D1~D6、光电耦合管BG1、电阻R8~R10组成。
运放推动电路由集成块IC1、IC2和三极管BG2组成。
工作电源电路由降压电阻R5、整流二极管D8、滤波电容C2、稳压管D7组成。
交流开关控制电路由二极管D9~D12、可控硅KT及线圈J组成。
将图2中ABC三端分别通过穿线孔(8)连接至接触器主静触片下接线柱(7)、EF端通过穿线孔(12)连接到接触器控制端接线柱(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国平,未经邓国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150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