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油发动机无效
| 申请号: | 93200231.5 | 申请日: | 1993-0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291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2-16 |
| 发明(设计)人: | 刘庆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庆国 |
| 主分类号: | F02B29/02 | 分类号: | F02B29/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30600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油 发动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油发动机。
现有的汽车下坡时严禁熄火或脱档滑行,由于节气门不能全部关死,气缸在压缩行程有背压存在,在惯性滑行时内部阻力很大,产生能耗制动,同时消耗油料。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油发动机,能有效地消除气缸中的背压。当不需要发动机产生动力时,能在不消耗汽油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汽车惯性,增加滑行距离,当需要发动机产生动力时,能使发动机正常工作。输出标定的功率和扭矩,达到节油的目的并能提高平均运行车速。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汽油发动机,包括气缸、活塞、配气机构、给油与进、排气系统。其中,在配气装置上装有减压装置、在化油器与进气管间装有进气通道转换阀以及与其相连的操纵机构。所述的减压装置由凸轮、凸轮轴和气门摇臂轴支座组成,所述的进气通道转换阀由旁通管、阀芯、弹簧、操纵杆和壳体组成。旁通管接在空气滤清器与壳体一端的气体通道口之间,壳体的另一端气体通道口接在进气管与化油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汽油发动机有两种惯性滑行工作状态:当汽车在平路行驶达到一定速度或在下坡路上行驶时,减压装置凸轮将进气门顶开,同时进气通道转换阀开启,空气流经旁通管而不通过化油器,在这种状态下,发动机运转中进气门常开,气缸中的气体在活塞上行时被排出气缸形不成背压。排出气缸的空气一部分经排气管进入大气,一部分被其它气缸在吸气行程中吸入,如此反复循环。在车辆惯性作用下,传动系带动发动机作无背压运转,发动机不消耗汽油,汽车呈惯性滑行行驶。
当汽车在平路或下坡路行驶中,遇路面有雨雪、泥泞等附着系数小的条件下,需要减速或停车辅助制动时,减压装置不动作,进气通道转换阀开启,空气不通过化油器。这种状态下,进气门的开启或关闭受配气机构控制。发明动在这种工况运转,因化油器被短路,进入气缸内的不是可燃混合气所以不消耗燃料,而因减压装置未动作,发动机气缸密闭产生背压,利用发动机的滞阻效应,汽车呈减速行驶,可有效地控制侧滑现象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当需要发动机动力时,只要使减压装置不动作,关闭进气通道转换阀,就能使发动机正常工作,功率、扭矩、耗油量等经济技术指标保持原机水平。当不需发动机产生动力时,能在不消耗汽油的前提压、充分利用汽车惯性,增加滑行距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符合交通法规定的汽车下坡时严禁熄火或脱档滑行的条款,在使用过程中,不踩离合的踏板,不需摘档,能保证制动系统的气压,只要操纵减压装置和进气通道转换阀,可将汽车行驶速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且过渡园滑没有冲击性负荷。
节油效果好,在平路惯性滑节油率最大30%。下坡时有向下分力作用惯性行驶节油率达100%。
工作时,发动机排出气体中有害成分相应减少。结构简单、改造成本低,不需要经常性的维护保养,经济效益好。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油发动机的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汽油发动机的另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1汽缸,2连杆,3活塞,4配气装置,5火花塞,6进气管,7旁通管,8阀芯,9弹簧,10操纵杆,11进气通道转换阀壳体,12空气滤清器,13化油器,14节气门,15凸轮,16凸轮轴,17气门摇臂轴支座,18摇臂,19推杆。
实施例:
图1、2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在顶置式气门配气机构汽油发动机上安装的惯性滑行节油装置。在气门摇臂轴支座(17)上安装一根凸轮轴(16),上有减压装置用凸轮(15)。在化油器(13)与进气管(6)之间安装进气通道转换阀。其中凸轮(15)用驻螺固定在凸轮轴(16)上。该装置用于燃烧室高16mm,凸轮升程12.5mm,气门弹簧力40Kg情况下。凸轮(15)外廓为圆 形,与凸轮轴(16)中心距偏移5mm,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状的凸轮。进气通道转换阀采用圆柱形阀芯(8),也可以采用其它阀芯如锥阀。弹簧(9)处于伸长位置时,如图2中虚线所示,阀芯(8)将转换阀进气通道封闭。弹簧(9)处于压缩位置时,如图1、2中实线所示,阀芯(8)使转换阀进气通道开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庆国,未经刘庆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002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