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酶法生产没食子酸的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93107994.2 | 申请日: | 1993-07-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511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5-17 |
| 发明(设计)人: | 邓厚暲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12P7/42 | 分类号: | C12P7/42;C12N9/14 |
| 代理公司: | 贵州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刘安宁 |
| 地址: | 550002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产 没食子酸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使用酶的方法来制取芳环化合物衍生物的技术,具体而言,涉及酶法生产没食子酸的工艺。
没食子酸又名倍酸、五倍子酸(gallic acid),化学名称为3,4,5-三羟基苯甲酸(3,4,5-trihydroxy benzoic acid),分子式为(OH)3C6H2COOH·H2O,结构式为:分子量188.14,白色针状结晶,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工业上常用五倍子(chinese nut galls)或塔拉(tara,刺云实)为原料,通过化学水解法或微生物发酵法制取没食子酸。其中,化学水解法是以强酸或强碱为催化剂,使五倍子单宁水解生成没食子酸。然后,经过过滤、浓缩、脱色、干燥等一系列化工过程制得产品。
使用硫酸水解法,由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在反应过程中会破坏单宁中的一部份苯环结构,而且有副反应;因此,水解转化率仅85%,总收率为69%,原料未充分利用,产品经济效益不高。
用碱水解法(CN1057255A)产品收率比酸水解法高,但须使用大量的碱作为催化剂,而后又用硫酸中和反应产物。用五倍子作原料的碱法工艺(U.S.Patent 2723992.1955),需使用大量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分离,再经过溶剂回收、脱色、干燥等过程得到产品。溶剂萃取法设备投资大,有机溶剂成本高,溶剂萃取及回收技术复杂,在国内不宜采用。
微生物发酵法(CN87103987)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在含单宁的水溶液中进行发酵,以单宁酸水解后的葡萄糖作为碳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与此同时微生物在溶液中经诱导产生酶,单宁又经酶的催化水解作用生成没食子酸。这种方法的生产周期长,水解不完全,发酵结束后还有15%~20%单宁未水解转化。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上述缺点的没食子酸生产工艺,用以提高产品收率,降低原料单耗,简化工艺流程,经济、合理地利用植物单宁资源。
长期的科研与生产实践早已证明:很多种霉菌在一定条件下与诱导物作用都能生成单宁酶(tannase),其中,以黑曲霉菌使用得最多、最成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应用历史。单宁酶又称单宁乙酰基水解酶(tannin acyl enzyme),属于孢外诱导酶(induced enzyme),是一种具有水解催化性能的生物催化剂。在适宜条件下,它能专一、高效、定向裂解单宁中的酯键、糖苷键和缩酚键水解生成没食子酸。
人们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研究(Agr.Biol.Chem.,Vol.32.No.7,P.803~809,1968),发现生成单宁酶的最佳条件与酶水解单宁的最佳条件,包括温度、pH值、溶氧量、诱导物浓度、培养基成分等,大部份不相同。在一般发酵法生产工艺中,单宁酶的生成和水解单宁的反应,都是在同一个反应器(发酵罐)中进行。由于两个反应要求的最佳条件不同,在发酵过程中,总是顾此失彼、相互制约,两者都不能达到最佳反应状态。这就是导致单宁水解不完全的主要原因。
为解决发酵法工艺中的这一难题,发明人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发酵制酶与水解制酸两个反应分别用两个容器相对地分开进行,使二者都达到最佳状态。这样,单宁水解转化率可达98%以上,已经接近或达到定量转化。必须说明,制酶和制酸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各有所侧重,并不是绝对的划分。在制酶过程中,以生成大量含酶菌丝球为主,与此同时也培养出大量健壮黑曲霉孢子;在制酸过程中以水解单宁为主,同时又继续进行发酵,产生一部份酶,促使单宁完全水解,因此也同样需要供给足够的溶解氧。
在发酵制酶过程中,各项发酵参数及培养基的配比十分重要,必须严格控制。适宜温度为27~33℃,最适温度为30℃;起始pH值为5~6.5,反应过程中加碱调节在pH3~5之间,以pH3.5~4.5为最好;溶氧量控制在3.5~5.0gO2/L·h之间。采用黑曲霉No.316(aspergillus neiger No.316)作为产酶菌种。
制酶培养基中,C/N比为5~15,单宁浓度为1%~8%;单宁以外碳源加入量为单宁量的0.3~1倍。外加碳源包括蔗糖、葡萄糖、蜂糖等均可使用;外加氮源可以用任何无机铵盐或硝酸盐,如硝酸铵、氯化铵、硫酸铵、磷酸铵、硝酸钠、硝酸钾等均可使用。培养基中还应有少量的硫、磷、钾、钠、锌、镁的无机盐和酵母膏或维B族化合物作为营养添加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化工研究院,未经贵州省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1079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