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紧急避险制动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2233709.8 | 申请日: | 1992-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503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6-09 |
| 发明(设计)人: | 葛树嵩;陈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葛树嵩 |
| 主分类号: | B60T1/14 | 分类号: | B60T1/1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30023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紧急 避险 制动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制动装置,尤其是可控制汽车刹车后所产生的强大惯性或刹车失灵时可起到第二紧急刹车作用的阻力缓冲制动装置。
现有机动车辆的刹车系统经过不断地改进,在灵敏度、可靠性以及安全性上都有所提高,但高速运转中的车辆在熄火刹车后因车轮与地面磨擦力小而产生强大惯性推动车辆继续前进,不能使其在瞬间制动;当车辆现有刹车系统某一部件发生故障,便造成该车刹车失灵,致使整车失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力缓冲制动装置,该装置不仅能有效地控制汽车刹车后所产生的惯性,使汽车在瞬间停住,当汽车刹车系统失灵时,使用该装置还可起到第二紧急刹车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是在汽车大梁下安装一阻力缓冲制动装置,首先在大梁上固定两条横杆,再将由三角架一角接连伸缩套,另两角连接两阻力缓冲器的阻力缓冲制动装置,通过伸缩套的另一头固定在前横杆上,而两阻力缓冲器通过其上的活动套则悬挂在另一横杆的两端。在驾驶室内安装一套由手拉杆并连接控制阻力缓冲器悬吊环脱离的装置。安装好的阻力缓冲制动装置两阻力缓冲器间的距离刚好是汽车两后轮的间距,阻力缓冲器落地后与后车轮的距离是20~40cm。当拉动手拉杆悬吊环脱落,阻力缓冲器落地,此时伸缩套伸长,使继续前进的后轮受到阻力缓冲器的阻挡。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改进是:阻力缓冲器由弧形压力板、阻力板、摩擦板、弹簧、弹簧定位螺杆组成。为了增加弹簧的对抗缓冲力,是由若干组弹簧组成,每组又是由若干个材料相同,绕圈相同,圈径不同的弹簧组成。将弹簧套入弹簧定位螺杆并固定在压力板上。当汽车轮胎踏上阻力板底板,推动压力板,此时压力板与阻力板之间的弹簧起缓冲作用,而弹簧定位杆则从阻力板上的孔穿过。为了防止压力板在推动时左右摆动,在压力板和阻力板底板有一工字槽跑道。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点是:阻力板底板下是可拆卸的铸铁摩擦板,摩擦面是钉状并注满橡胶,底面有四个吸盘。当阻力缓冲器落地时,吸盘吸住地面,当轮胎的惯性冲力大于阻力缓冲器的全部弹簧力时,便推动整个阻力缓冲器向前移动,此时摩擦板的摩擦力大于轮胎的摩擦力,因为摩擦板与地面接触比正常轮胎接触面积大,并且摩擦板被汽车压上,重量加大,摩擦力增大,所以促使车辆在极短距离内停下。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阻力缓冲制动装置有一定的重量,故在大梁上还需安装一个手绞轮与阻力缓冲器装置成垂直线,以便吊起该装置回位挂勾。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当汽车刹车后所产生的惯性不能立刻停下时,使用本发明装置,可使汽车在瞬间停住,当汽车刹车系统失灵时,使用本发明装置还可起到第二紧急刹车作用,由于本发明装置有一定的高度,弧形压力板有一定的光洁度,转动的轮胎在阻力缓冲器上原地打滑,汽车的惯性力推动压力板,当惯性力大于阻力缓冲器全部弹簧力时,便推动整个阻力缓冲器向前移动,直到汽车停止。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一: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二: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在大梁的正视图。
图三:是图一的侧视图。
图四:是阻力板的正视图。
图五:是压力板的正视图。
图六:是摩擦板的仰视图。
图七:是悬挂勾的正视图。
图一:在汽车大梁(11)安上两条横杆(1)、(13),伸缩套(4)通过伸缩套固定圈(3)和固定架连接环(2)固定在横杆(1)上,伸缩套头(5)装有一接头圈(6)串通三角架上的连接环(7),三角架两支杆(8)是通过连接套环(9)连接另一延伸长的支杆(10),延伸长度部分通过螺齿旋入阻力缓冲器。
图二:横杆(13)两端固定有制动杆和扣环(12),将活动套(19)悬吊环(33)插入制动杆扣环(12)中间时,再将通过控制转动盘(14)接连手拉制控杆(15)的两条控制拉动杆(16)插入,当拉动手拉制控杆,即可抽出控制拉动杆使活动套悬吊环(33)脱落。为了防止汽车在行驶中阻力缓冲器晃动,在横杆上还安装有弹簧(17)的避震罩(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葛树嵩,未经葛树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337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