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制动防抱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2221809.9 | 申请日: | 1992-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112Y | 公开(公告)日: | 1993-12-22 |
| 发明(设计)人: | 沈树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树盛 |
| 主分类号: | B60T8/60 | 分类号: | B60T8/6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16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制动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制动防抱装置。
现代车辆的制动大多采用气压或液压使轮边制动器“刹”住旋转的车轮来实现制动。在车辆的实际制动过程中,当制动力小于轮胎与地面之间的附着力时,轮胎可继续滚动而不滑移,这时靠制动器中的摩擦片与制动鼓(盘)之间的摩擦消耗动能从而实现车辆的减速及制动;但当制动力大于轮胎与地面之间的附着力时,车轮即被抱死而出现轮胎在地面上滑移,这时制动效果及制动安全性明显下降,不仅磨损轮胎,且极易造成转向失控、车辆甩尾、“刹”不住车而导致事故。因此最佳的制动效果应使车轮的最大制动力始终跟踪于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最大附着力,应使车辆在实际制动过程中能工作在将要抱死而未抱死的状态,或将车轮在实际制动过程中的实际滑移率(车轮制动过程中滑移所占比例)能控制在最佳的允许范围(S≤15%~20%)以内。
由于车用轮胎在各种复杂多变的道路条件下的实际地面附着系数测试困难,因此在已有的制动防抱技术中,如CN2051914U、CN2061910U、CN1036433A等所披露的各种防抱系统均采用减速度控制方式,即单一地检测车轮或车辆的减速度值或单一地检测制动力变化率,以限制因车轮或车辆制动强度(制动减速度或制动力)过大而引起的车轮滑移,但由于不能直接检测车轮在实际制动过程中的实际滑移率值,这些装置不仅结构复杂、造价昂贵,而且随机处理能力较差;其设定的车轮最大制动力(或制动减速度)也不能最佳地跟踪于车轮与地面之间的实际最大附着力,常使车辆在实际地面附着系数较大而车轮不易滑移时,车轮的最大制动力受到限制;在实际地面附着系数较小而车轮极易滑移时,即使制动力较小也可能造成车轮的抱死滑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简单而实用的车用制动防抱装置,它可直接检测并控制车轮在实际制动过程中的实际滑移率,并依此控制车轮的制动强度使车轮在实际制动过程中即使是紧急全制动也可保持在将要抱死而未抱死的最佳制动状态或使车轮的实际滑移率保持在最佳允许范围内,以获得最佳的制动效果和制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由轮速传感器(1a)、车速传感器(1b)、中央控制器(2)、及串接于轮边或轴边制动供压管路上的电磁阀(3)等组成(如图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关键在于:设置了轮速传感器(1a)及车速传感器(1b);并在中央控制器内设置了可直接比较轮速及车速而进行实时随机处理的双电平甄别器或双频率甄别器(2c),它可将经轮速传感器(1a)及车速传感器(1b)所检测的经系数变换处理后的即时实测轮速nR与即时实测车速VD直接比较(或将即时实测车速VD转换为即时换算轮速nD与即时实测轮速nR或将即时实测轮速nR转换为即时换算车速VR与即时实测车速VD直接比较),其思路是:若车轮在实际制动过程中无滑移,则以上两路(车速与轮速)检测信号的电平或频率应该始终保持比例同步,比较结果应该相等。否则说明车轮在实际制动过程中已滑移。
根据《汽车理论》,若车用轮胎在实际制动过程中的实际滑移率S=15%~20%,可获得最佳的制动效果和制动安全性。这就是说,用于比较的轮速信号及车速信号在动态比较过程中可具有一定的允许偏差,只须此允许偏差值“宽度”与车轮的允许滑移率(S≤15%~20%)范围相对应,为此本装置的轮速/车速比较器采用了窗口宽度及窗口中心位置可随车速信号变化而变化的双端电平甄别器或双端频率甄别器。当车轮在实际制动过程中无滑移或无明显滑移时,则以上车速与轮速检测信号的电平或频率的比较结果应相等或基本相等(不超过允许偏差值),此时电磁阀复位不工作而使制动系对车轮或车轴继续实施制动;若车轮在实际制动过程中已出现明显滑移时,则车速与轮速检测信号的电平或频率的比较结果明显不相等(超出允许偏差值),此时驱动电磁阀置位工作,切断轮边制动器的制动供压管路使轮边制动器卸压而消除轮胎已出现的抱死滑移,直至使车轮在实际制动过程中的实际滑移率恢复到最佳的滑移率(S≤15%~20%)范围内,如此不断反复,而使车轮的制动始终工作在将要抱死而未抱死的最佳制动状态下。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理,现结合实施例予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树盛,未经沈树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218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活动工艺万年历
- 下一篇:整体电缆交流电加热抽油杆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