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驱动后转向高速摩托车无效
| 申请号: | 92203784.1 | 申请日: | 1992-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650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9-23 |
| 发明(设计)人: | 郝末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郝瑞刚 |
| 主分类号: | B62K11/00 | 分类号: | B62K11/00 |
| 代理公司: | 三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黎光 |
| 地址: | 2525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转向 高速 摩托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特别是一种前驱动后转向高速摩托车。
现有摩托车均为前转向后驱动结构,因此,它存在以下缺点,由于车架、车把和传动装置的传统位置关系,决定了人们骑行时近乎直立状态,具有较大的正面面积,因此,增加了骑行时的空气阻力,使部分动力被空气阻力消耗掉,不仅影响了骑行速度,而且作功效率较低。
此外,由于现有摩托车的转向轮为被动轮,加上其直径较大,因此,在转向时不够灵活,而且对后轮产生一个由于离心力所产生的横向作用力,如果转向角度过小,速度过快,则极易使车子失去平衡而歪倒。
由于现有等规格、大直径前后轮使车子重心无法降低,因此,车体较大,车体无任何防寒挡雨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摩托车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低重心、小阻力、转向灵活可靠的前驱动,后转向高速摩托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下面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在车架中下部活动装放有前轮,前轮后上部的车架上设置有坐椅,车架前部安装有发动机及传动机构,传动机构与前轮轴相联动,车架主体呈船壳状,车架后端与车叉活动套装,车叉与小直径的后轮插连,车叉一侧的转向臂连杆铰连,连杆前端与车架中部一侧的转向推杆铰连。发动机带动传动系统驱转前轮转动,而通过推杆、连杆实现后轮转向。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
重心降低、骑行阻力减小,具有较高的功效和骑行速度。
重心降低后,使车体体积减小,后轮转向既减少了离心力,又使转向更加灵活可靠。
具有防寒挡雨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是由下面的实施例及其附图实现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图3是图1的转向臂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
本实用新型有发动机9及控制发动机的操纵机构9A,与发动机9相驱连的是传动机构8,在车架7与车轮之间设置有刹车机构10,在车架上装有前轮12和后轮1,其特征在于:车架7的主体为船壳状的下支架,在两对称的下支架中间装有连有前轮12,下支架中部上凸竖直连接有对称的车架立杆7A,车架立杆7A又与上支架7B连接,车架立杆7A上段与坐椅6的前探的扶手6A相连接,坐椅6位于车架主体7的后上部,车架主体7的后端与后叉2上段活动套装,车架主体7前部内侧装连有发动机9,车架主体7中部的下凹段上铰连有转向推杆5,与转向推杆5下段铰连的是后探的连杆4,连杆4末端与转向臂3铰连,转向臂3另一端与后叉2上段连接,比前轮12直径小的后轮1插装在后叉2上,车架外部扣连有护罩11。参见图1和图2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还在于:
车架主体7呈中间凹两头上翘的船壳状,在其内凹的中段中间的口形通槽7C内装放有前轮12,在其内凹的中间处竖直上连有两对称的车架立杆7A,车架主体7与车架立杆7A和扣连在车架主体前段对应部位的上支架7B共同构成一弹头状的车架,在弹头状车架前上部和前部的两侧扣连有与其形状相同的流线形护罩11,护罩11后部及其左侧为敞口状,小直径的后轮1位于车架主体7尾部下面,坐椅6中部与前轮12的轮轴之间斜向插连有弹性支套6B。参见图1和图4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还在于:
传动机构8的脚踏8A与前轮12相驱连,车架主体7中段与护罩11的左右侧之间各有一空隙14,坐椅6后下部与车架主体7后上部浮连有弹簧13,转向臂3一端与后叉2上段一侧固连,其另一端横向探出并与后探的连杆4末端铰连。参见图1~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人坐在坐椅6上,两脚支放在与前轮相连的脚踏8A上,通过转向推杆5把柄处的操纵机构9A启动发动机9,使传动机构8带动前轮12转动前行,刹车时,可通过转向推杆把柄上或立杆7A上的刹车机构10对前轮进行制动。需转向时则前后推动转向推杆5,使其带动连杆4前后牵拉转向臂3,进而使与转向臂3连接的弹性后叉2带动后轮1实现转向。
外罩11呈弹头的流线形状,它将车架前部、发动机9等包容其内,外罩后部及左侧呈敞口状,外罩是扣连在车架上部和侧面的,不需要时可卸掉,弹簧13及弹性支套6B的作用是为减少对坐椅6的振动。与前后轮连接的立杆7A和后叉2的结构同现有摩托车的前后叉结构类似,即可带有缓冲弹簧,以减少对车体振动。
如需骑行时,可踏脚踏进行人力骑行。
刹车机构10,操纵机构9A同现有技术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郝瑞刚,未经郝瑞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037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粘贴的标签式锁眼灯
- 下一篇:微型鼓膜按摩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