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将线从抓握元件穿进缝针针眼的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1102558.8 | 申请日: | 1991-05-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25C | 公开(公告)日: | 1994-06-01 |
| 发明(设计)人: | 安东尼尔·吉门兹;伊夫·孔贝派恩;帕特里斯·德普朗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曼飞那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5B87/02 | 分类号: | D05B87/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民华 |
| 地址: | 瑞士***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元件 缝针 针眼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用的辅助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缝纫针的穿线装置,具体说,涉及一种用于手工缝纫针、缝纫机针和刺绣机用针的穿线装置。
人们已提出数量众多的用于上述用途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例如,是将一柔软的金属环插进缝针针眼中,以及将线穿过金属环的孔中,从针眼中拉出金属环,将线拉动以使其穿进针眼,较复杂的方法,特别是包括喷射器或气动吸管,前者需借助于压缩空气流将线推进针眼中,后者则将线吸进针眼中,该类型的装置已介绍在美国专利4,381,021。
其他结构,诸如那些在专利US2,707,448,US2,910,029,US4,651,660或GB1,184,089中所介绍的,特别是例如用于缝纫机的,要求多种多样的机械装置,尤其是钩针的使用,将钩针暂时地穿过缝针针眼以抓握缝线,且通过钩针按相反于上述穿线的方向的移动而将线穿入针眼。
尽管一种结构往往是复杂的,这些构造都具有同样的缺点:它们之间的任一种构造,不能使用户“感觉到”钩针是否自由地穿过针眼的孔中,相反,例如,由于疏忽而使钩针轻微弯曲,或者因为缝针已变形,或因为在元件-支架上定位不当,钩针是靠在针体上的,当继续其穿线过程时,使钩针损坏,甚至使其断裂。
另一方面,目前还设有一种具有简单可靠的功能结构使视力差和/或运动机能差的残缺人进行安全的操作。对于手工缝针穿线和缝纫机用针的穿线情况来说,这是确实如此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可靠,特别地适用于视力差和/或残缺人进行安全操作的可用于手工缝纫针或缝纫机针和刺绣机用针的穿线装置。
一种固定在支架上用于将线从抓握元件穿进缝针针眼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一移动件和按照第一轨迹引导与支架连接的第一移动体的第一装置(或头部);
一第二移动件和按照第二轨迹引导与所述第一移动件连接的第二移动体的第二装置;
一止动元件分别地限制每个移动件在第一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轨迹上的可能移动;
一第一和第二回位元件分别地在其第一极限位置倾向于支持第一和第二移动件,第一和第二回位元件所产生的力是这样的,即为使第一和第二移动件从第一极限位置离开,对第二移动件来说所产生的力较大;
一第三移动件,具有所述抓握元件和一用于按所述第三轨迹引导与所述第一移动件连接的第三移动件的坡道,坡道具有的轮廓和空间是这样的:即当所述第一移动件占有第二极限位置时,通过坡道的轨迹迫使所述抓握元件穿过所述缝针的针眼;
一运动学连接件使所述的第三移动件从动于第二移动件,以使第二移动件按给定方向在第二轨迹上进行所有位移,符合于所述的第三移动件在所述坡道上的对应移动,而在由所述第二轨迹上的第二移动件所占有的第一和第二极限位置上,对应于所述坡道上的第三移动件的第一和第二极限位置是这样的:即所述第三移动件从一个极限位置到达另一极限位置时,所述抓握元件穿过所述缝针的针眼;
一第三装置,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按相反于所述第一回位元件和第二回位元件的动作,在其各自的第一到第二极限位置的轨迹上传动。
在一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应用中,本发明装置可以是工业型或家用缝纫机的整体组成部分。
采用本发明的穿线装置,由于抓握元件相对于缝针元件支架的动作,是通过弹簧回复件和导槽和坡道机构的协调动作来控制的,因此它们所可以按预定的轨迹运动并进行自动地操作而无需用人眼控制的方式穿线,因此这种穿线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安全、动作可靠的优点,特别适用于视力差或残缺人缝纫时的穿线操作,还能广泛地适用于手工缝纫针、缝纫机缝纫针和刺绣机用针各种场合。
如附图所示为根据本发明装置的实施例和其变体以及装置的两项应用,是作为非局限性的例子。
图1A-1E是装置在5个连续工位上的侧视图和垂直局部剖面图;
图2A和2B分别是图1A和1B下部的垂直局部剖面放大图;
图2C是对应于图1C的下部和表示图2A和2B中所示装置的另一工作位置的各个元件的图3的A向视图;
图3是按图2C的线段Ⅲ-Ⅲ的剖面图;
图4是图2B的B向视图;
图5是图4所示总成的,局部剖切的C向正视图;
图6A,7A,8A和9A是局部示意图,表示按照穿线作业的不同阶段中,穿过缝针针眼的线部分形状的演变;
图6B,7B,8B和9B是图6A-9A中所示元件的平面图;
图7C,8C和9C分别为图1B,1C和1D的一个零件的放大图;
图10为图1E下部以较大比例表示D向局部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曼飞那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曼飞那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25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