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离散(通-断)顺桨信号调节螺旋桨过速无效
| 申请号: | 90102142.3 | 申请日: | 1990-04-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989A | 公开(公告)日: | 1990-11-14 |
| 发明(设计)人: | 罗伊·W·施奈得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合技术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5D13/66 | 分类号: | G05D13/66;B64C11/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颜承根 |
| 地址: | 美国康***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离散 信号 调节 螺旋桨 过速 | ||
本发明涉及保证由螺旋桨驱动的飞机的安全所需要的副调节器。该副调节器当主螺旋桨速度调节器失效时可防止严重的过速现象。
在螺旋桨速度的副调节器或过速调节器的技术中,通过接通和断开现有的离散顺桨(feather)指令信号以控制螺旋桨螺距(pitch)来提供这类调节是众所周知的。此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在螺旋桨调速中,通/断离散顺桨指令的控制特性会导致显著的振荡。在已有技术中,当螺旋桨的速度超过参考速度时则利用离散(通/断)信号的调节器将发出顺桨指令(通),当螺旋桨的速度低于参考速度时则去掉顺桨指令(断)。此种形式的副调节器需要进行动态补偿,此种补偿被包含在速度调节控制规则之中。此种类型的调节器如图1所示。在此种已有技术的控制中,顺桨指令信号是仅仅根据参考速度和测出的补偿后的螺旋桨速度确定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控制规则以便显著减小已有技术利用离散(通/断)控制的调节器中所固有的速度振荡。在已有技术中,大的速度振荡是与离散(通/断)控制的高螺距变化率(变距速率)所引起的。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形成平均螺距增长率的控制逻辑。当想要减小速度振荡时用低的平均螺距增长率。在诸如严重过速之类的一些过渡情况中则用高的平均螺距增长率。
根据本发明有一种新的控制构思即使用逻辑来产生螺距增长率,此螺距增长率显著小于螺距执行机构的转换速度能力。实际上,当调节器指令螺距增大时,离散顺桨信号“通”和“断”以产生此较慢的平均螺距增长率。本发明提供控制逻辑以计算所要的平均螺距增长率。通过螺距位置传感器和控制规则计算实际平均螺距增长率。然后附加的控制逻辑改变离散顺桨指令信号的“通”和“断”,以便使实际平均螺距增长率(DXSL)等于所要的平均螺距增长率(DXSR)。
本发明的前面的目的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借助如附图所图示的其较佳实施例的说明将更为明显。
图1 表示用于已有技术中的利用离散输出指令的典型的调节器的方块图。
图2 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调节器的方块图。
图3 表示在图2中所描述的控制逻辑的流程图。
图4 A和4 B表示离散顺桨信号是如何提供低螺距增长率或高螺距增长率的。
图1所示是已有技术中所使用的控制的方块图。螺旋桨速度NP在方块10中用传感器测出,并在方块11中进行动态补偿。动态补偿通常是超前补偿。从方块11输出的是补偿后的测出螺旋桨速度NPSENC12,并作为方块13控制逻辑的输入。在方块13中的控制逻辑将NPSENC和螺旋桨过速调节器参考值NPOSGR进行比较,每当NPSENC大于NPOSGR时,即设定离散信号FTH等于1。从逻辑13出来的输出是一离散信号FTH(14),每当FTH=1时该信号发出顺桨指令。
本申请所用的术语表
XS 螺距执行机构位置
XSDOT 测出的螺距执行机构速率信号
DXSL 测出的执行机构螺距增长率;平均螺距增长率;
螺距执行机构平均螺距增长率,(图4A、4B的
虚线)
MODSEL 地面或飞行方式选择
FTHSW 离散信号指令螺旋桨螺距增大
NG 气体发生器的速度
NGSEN 测出的气体发生器速度
NP 螺旋桨速度
NPSENC 补偿后的测出螺旋桨速度
DNGR 气体发生器的测出速度的变化率;NGSEN的
导数
NPOSGR 螺旋桨过速调节器参考值′
FTH 离散信号-顺桨-指令顺桨
XSSEN 测出的执行机构位置信号
DXSMX 最大值DXSDOT
DXSMN 最小值DXSDOT
DXSR 执行机构所要的螺距增长率-所要的平均螺距增
长率
DNGRF 气体发生器速率参考值的导数
NGOSRF 气体发生器过速参考值
DXSRHI 执行机构所要的平均螺距增长率所设定的高固定
值
NPOSG1 严重过速参考值
DXSRL0 执行机构所要的平均螺距减小率所设定的低速率
固定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合技术公司,未经联合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1021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力核聚变
- 下一篇:间同立构聚丙烯共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