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8103414.2 | 申请日: | 1988-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00B | 公开(公告)日: | 1992-10-21 |
发明(设计)人: | 久保好政;本藤昌雄;田中正志;朝日明产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秋田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丽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块状 担子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具体而言,是使由栽培床产生的原基生长肥大,与此同时抑制蘑菇的伞状和茎状部分的生长,藉此而形成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
传统的人工栽培包括以下步骤。
将包括有适量锯屑、稻糠等的培养基装入栽培容器,例如广口瓶中;
将栽培瓶加热灭菌;
接种要栽培的种菌;
使子实体发芽;以及
使它们生长成为蘑菇。
上述的人工栽培方法适用于以下种类的蘑菇,例如:香蕈〔Lentinus edodes(BERK.)SING〕(后文中称之为香蕈),Shirotamogitake〔榆树离褶伞属Lyophyllum ulmarium(BULL.ex FR.)KCHNER〕(后文中称为Shirotamogitake),侧耳属〔Pleurotus ostreatus(JACQ.ex FR.)QUEL.〕(后文中称为侧耳属),火菇属〔Flammalina velutipes(CURT.ex FR.)SING.〕(后文中称为火菇属)等等,它们已作为市售商品。
由前述人工方法栽培蘑菇的形状因栽培条件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都与天然生长的几乎相同。也就是说,我们所食用的所谓蘑菇是指称为子实体的部分,这种子实体通常具有直径很小的茎部,并在该茎部上形成一个伞状部分。
这种子实体(蘑菇)都很小,通常是切成片作为烹饪材料。所以,烹饪技术和使用量都受限制。
最近发现了蘑菇的防癌功能,所以在不损失其有效成分条件下多吃一些蘑菇对健康是有良好效果的。
本发明的发明者有鉴于此,而作出一种设想,是否可以用蘑菇作为更多种食品的烹饪材料,特别是能否象吃牛扒那样用刀和叉大量食用蘑菇。经过种种研究后,终于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菌丝集结的块状担子菌的有效栽培方法。
本发明方法栽培的块状担子菌具在平行集结的菌丝,使各种调味料能够很好地渗入其中进行调味。而且味美,牙齿咀嚼感觉独特,可用作优良的健康食品,还可期望有防癌的效果。此外,用它们烹饪成的食品能象吃牛扒一样,用刀和叉大量而方便地食用。
本发明涉及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a)将培养基装填入栽培瓶内;
(b)在培养基当中钻打一种供植菌用和流通空气用的孔道;
(c)对培养基进行杀菌;
(d)在培养基上接种种菌,进行菌丝的培养;
(e)在完成培养之后,将一部分种菌移开,以形成栽培床;
(f)形成栽培床以后,在生长室中繁殖菌丝,使栽培床上生成许多突出状的菌丝组织的原基;
(g)在原基生成后,在缺氧和二氧化碳过剩条件下,使子实体的生长受到抑制,从而使原基生长肥大,并使之集结于一起。
本发明的目的和实施方法可从以下的实例和附图进一步说明。
关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案今以实例及附图说明之:
图1是本发明的典型块状担子菌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纵剖视图;
图3是在栽培瓶中装入培养基并打有一孔道供植菌用和流通空气用状况下的剖视图;
图4是在该培养基上对种菌进行植菌后的剖视图;
图5是除掉部分种菌后的剖视图;
图6是一种成形用圆筒的透视图;
图7是在栽培床上生长原基的部分剖视图;
图8是将栽培瓶倒放在一个容器中的剖视图;
图9是打有一孔道的部分剖视图,该孔道的上部直径较大,供接种和流通空气用;
图10是该栽培床中部隆起似山峰,并使培养基的上缘部分露出的部分剖视图;
图11是一种打孔工具的剖视图,该孔起植菌及流通空气的作用。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按如下详述并参照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块状担子菌。
状块状担子菌10的根部切成为切割面12,顶面形成象花椰菜或花茎甘蓝的表面。换句话讲,形成了无数芝麻状的小瘤或粒,或者象珊瑚的细杆伸出。这些细杆是使普通蘑菇的茎部分和伞状部分的生长受到极大抑制条件下形成的,它们完全不具备茎部分和伞状部分的外形。并且至少用肉眼看不到有似皱边的孢子放出部分,这些孢子放出部分通常生长在普通蘑菇伞状部分的背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秋田,未经株式会社秋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34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