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320310203.5 | 申请日: | 2023-0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95698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 发明(设计)人: | 卢海帆;夏天;戴旭东;黄万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众禾泰立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B83/16 | 分类号: | E05B83/16;E05B77/00;E05B85/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黄河 |
| 地址: | 638508 四川省广***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对开 尾门主锁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包括锁止机构以及用于驱动锁止机构上锁或解锁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还安装有离合组件,所述离合组件用于在锁止机构解锁时同步驱动副锁解锁;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零件少,装配简单,传动效率高,在使用过程中不卡顿,由于具有离合组件的配合,使主锁解锁时副锁能够同步开启,同时也不影响主锁自身的上锁或解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对开尾门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尾门按照尾门开门方式的不同常采用单开门、对开门、侧开门、天地门以及掀背门等开门方式,对于对开门来说,尾门开度较大,存取物品较为方便,应用广泛。
但是,由于对开门自身的结构,也对尾门锁与车身的锁紧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对开门尾门锁具有主锁和副锁,主锁用于连接左尾门和右尾门,但是如果只有主锁,那么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左右尾门会以主锁为轴发生转动,难以保证尾门锁与车身的锁紧状态,同时也容易损坏主锁的结构,这时,就需要副锁来辅助主锁对尾门进行辅助锁紧。
副锁位于左右尾门的上端和下端,用于使左右尾门的上下两端分别与车身连接,这样,在主锁和副锁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尾门与车身的锁紧状态。
但是,现有技术中常采用的对开尾门主锁结构为杠杆结构,零件较多,装配繁琐,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卡顿,主锁运动时,副锁往往容易受到影响(例如副锁行驶过程中打开或关闭困难或假锁等),容易出现由于积累误差大导致主锁和副锁开启不同步的情况。
另外,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现有技术中还出现了采用独立于主锁和各个副锁的中央传动机构来控制各个锁的上锁与解锁,结构复杂、传动效率低,如果单个传动机构损坏,则会出现主锁和副锁不能同时开启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对开尾门锁的主锁和副锁在解锁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步开启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包括锁止机构以及用于驱动锁止机构上锁或解锁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还安装有离合组件,所述离合组件用于在锁止机构解锁时同步驱动副锁解锁;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能够在外力驱动下发生旋转,并同时带动所述锁止机构解锁;
所述离合组件包括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与底座转动连接,同时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一端与第一传动杆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的另一端传动连接有联动板,所述联动板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联动板上设置有推动端,与所述推动端传动连接有第三传动杆,所述第三传动杆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杆用于与副锁解锁机构转动连接,所述联动板旋转至联动位置时,所述推动端能够推动所述第三传动杆的另一端使第三传动杆发生转动,驱动副锁解锁。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主锁的锁止机构在进行上锁的过程中,即棘爪旋转与棘轮卡接时,离合组件的联动板与第三传动杆始终分离,联动板处于复位位置,此时副锁的上锁通过独立的上锁控制系统进行控制,与主锁结构不发生相互作用力;主锁的锁止机构在进行解锁的过程中,第一传动杆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旋转,进而带动棘爪反转与棘轮分离,与此同时,第一传动杆带动第二传动杆发生转动,第二传动杆驱动联动板发生转动,联动板转动至刚刚与第三传动杆的另一端接触时,联动板处于联动位置,联动板进一步旋转,联动板的推动端则推动第三传动杆的另一端使第三传动杆发生转动,第三传动杆上具有与之转动连接的副锁解锁机构,第三传动杆带动副锁解锁机构运动,进而驱动副锁解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众禾泰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众禾泰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203102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接口无人环境监测车
- 下一篇:一种有机合成混料搅拌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