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617326.8 | 申请日: | 2023-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504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侠;杨显珠;徐文轩;高竹馨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消化疾病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一人民医院;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K9/51 | 分类号: | A61K9/51;A61K31/136;A61K47/46;A61K47/34;A61K33/00;A61K41/00;A61P35/00;C08G79/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65 | 代理人: | 曾银凤 |
| 地址: | 51018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载米托蒽醌 仿生 纳米 颗粒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由载药纳米颗粒和红细胞膜制备而成;所述载药纳米颗粒由包括如下组分的原料制备而成:米托蒽醌、全氟烷烃、聚磷酸酯;所述聚磷酸酯包载所述米托蒽醌和全氟烷烃;所述红细胞膜包覆所述载药纳米颗粒;所述聚磷酸酯含有硫醚侧基;所述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载有氧气。该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能够通过长循环有效富集在肿瘤部位,并且可以同步实现化疗、PTT和PDT的联合治疗,从而大大提高了化疗药物米托蒽醌的抗肿瘤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药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新兴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光热疗法(PTT)和光动力疗法(PDT)等,许多研究已经开发出联合治疗肿瘤的策略。比如,利用高分子纳米载体共同包载化疗药物,光热试剂或光敏剂实现联合化疗、PTT或PDT增强抗肿瘤效果。尽管这些策略显示出有希望的治疗效果,但这些光热试剂和光敏剂尚未获得临床批准,因此在临床上对肿瘤患者的治疗应用有限。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基于临床批准的化疗药物米托蒽醌提供了一种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能够通过长循环有效富集在肿瘤部位,并且可以同步实现化疗、PTT和PDT的联合治疗,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化疗药物米托蒽醌的抗肿瘤效果。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其由载药纳米颗粒和红细胞膜制备而成;
所述载药纳米颗粒由包括如下组分的原料制备而成:米托蒽醌、全氟烷烃、聚磷酸酯;
所述聚磷酸酯包载所述米托蒽醌和全氟烷烃;
所述红细胞膜包覆所述载药纳米颗粒;
所述聚磷酸酯中含有硫醚侧基;
所述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载有氧气。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溶于有机溶剂的聚磷酸酯溶液与溶于有机溶剂的米托蒽醌溶液混合,得混合溶液;将所述混合溶液加入水中,再向其中加入全氟烷烃,超声处理,除去有机溶剂,离心,即得所述载药纳米颗粒的悬浮液;
S2、将所述载药纳米颗粒的悬浮液与分散于PBS的红细胞膜悬浮液混合,超声处理,除去游离的红细胞膜,向所得悬浮液中通入氧气,即得所述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
第三个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所述肿瘤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和黑色素瘤等。
本发明的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合成了活性氧敏感的聚磷酸酯,并利用其与疏水性抗肿瘤药物米托蒽醌的疏水相互作用有效封装米托蒽醌和全氟烷烃并形成载药纳米颗粒,然后将红细胞膜包覆在载药纳米颗粒的亲水层表面,并通入氧气,最终获得活性氧敏感的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该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在红细胞膜的作用下能够通过长循环有效富集在肿瘤部位,其中的米托蒽醌在660nm光照条件下可以产生高热和活性氧,并且全氟烷烃携载的氧气可以进一步促进米托蒽醌产生更多活性氧,从而实现良好的光热治疗和光动力治疗效果;此外,活性氧进一步触发米托蒽醌从活性氧敏感的聚磷酸酯的疏水内核自加速释放,从而同步实现化疗。该仿生纳米颗粒介导的光热/光动力/化疗三者联合治疗能够大大增强米托蒽醌的抗肿瘤效果,为化疗药物米托蒽醌治疗肿瘤提供了一种方便有效的新策略及新方向,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RBC@PPEMTO/PFA的制备及自加速药物释放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消化疾病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一人民医院、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未经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消化疾病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一人民医院、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173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