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617326.8 | 申请日: | 2023-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504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侠;杨显珠;徐文轩;高竹馨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消化疾病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一人民医院;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K9/51 | 分类号: | A61K9/51;A61K31/136;A61K47/46;A61K47/34;A61K33/00;A61K41/00;A61P35/00;C08G79/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65 | 代理人: | 曾银凤 |
| 地址: | 51018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载米托蒽醌 仿生 纳米 颗粒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其由载药纳米颗粒和红细胞膜制备而成,
所述载药纳米颗粒由包括如下组分的原料制备而成:米托蒽醌、全氟烷烃、聚磷酸酯;
所述聚磷酸酯包载所述米托蒽醌和全氟烷烃;
所述红细胞膜包覆所述载药纳米颗粒;
所述聚磷酸酯含有硫醚侧基;
所述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载有氧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磷酸酯的结构式为:和/或,
所述全氟烷烃为全氟-15-冠-5-醚;和/或,
所述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载有饱和氧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米托蒽醌和所述全氟烷烃的投料比为1mg:6μL~100μL;和/或,
所述米托蒽醌和所述聚磷酸酯的投料质量比为1:6~14;和/或,
所述聚磷酸酯和所述红细胞膜的投料质量比为1:0.2~4;和/或,
所述米托蒽醌占所述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质量的4.01~6.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米托蒽醌和所述全氟烷烃的投料比为1mg:6μL~15μL;和/或,
所述米托蒽醌和所述聚磷酸酯的投料质量比为1:8~12;和/或,
所述聚磷酸酯和所述红细胞膜的投料质量比为1:0.8~2;和/或,
所述米托蒽醌占所述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质量的4.39~6.10%。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0nm~500nm;和/或,
所述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的电势是-17.0mV~-19.6mV。
6.一种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溶于有机溶剂的聚磷酸酯溶液与溶于有机溶剂的米托蒽醌溶液混合,得混合溶液;将所述混合溶液加入水中,再向其中加入全氟烷烃,超声处理,除去有机溶剂,离心,即得所述载药纳米颗粒的悬浮液;
S2、将所述载药纳米颗粒的悬浮液与分散于PBS的红细胞膜悬浮液混合,超声处理,除去游离的红细胞膜,向所得悬浮液中通入氧气,即得所述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入氧气为通入足够多的氧气至悬浮液中的溶解氧浓度达到饱和;和/或,
所述米托蒽醌溶液的浓度为2mg/mL~10mg/mL;和/或,
所述聚磷酸酯溶液的浓度为5mg/mL~20mg/mL;和/或,
所述载药纳米颗粒的悬浮液的浓度为2mg/mL~10mg/mL;和/或,
所述红细胞膜悬浮液的浓度为3mg/mL~10mg/mL;和/或,
步骤S1中所述混合溶液与水的体积比为1:2~10;和/或,
所述有机溶剂选自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超声处理的条件包括:超声功率为120W~140W,超声处理的总时间为10min~20min,其中,每超声4s~6s停1s~3s;和/或,
步骤S1中所述离心的转速为3000~5000转/分,时间为10min~20min;和/或,
步骤S2中所述超声处理的条件包括:超声功率为120W~140W,超声处理的总时间为8min~15min,其中,每超声4s~6s停1s~3s;和/或,
步骤S2中所述除去游离的红细胞膜的方法为:用200nm聚碳酸酯膜挤压至少10次以除去游离的红细胞膜。
9.一种聚磷酸酯,其结构式为:
10.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载米托蒽醌的仿生纳米颗粒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所述肿瘤优选为乳腺癌、结直肠癌和黑色素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消化疾病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一人民医院、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未经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消化疾病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一人民医院、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17326.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