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缓释导液片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434012.4 | 申请日: | 2023-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44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 发明(设计)人: | 司晓影;孙全;朱江晨;郑建宗 | 申请(专利权)人: | 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双登富朗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50/60 | 分类号: | H01M50/60;H01M10/058;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常州唯思百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25 | 代理人: | 周颖洁 |
| 地址: | 225500 江苏省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缓释导液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释导液片及其制备方法,缓释导液片由吸液纤维素片、喷涂于吸液纤维素片上的锂膜以及包裹住吸液纤维素片的PP膜或者PE膜组成。本发明缓释导液片的制备方法简单适用、便于操作,缓释导液片的导入,可增加电池注液量,实现了电解液保有量增加,从而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是一种缓释导液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及成本低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通信、动力及储能等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锂离子电池需求大量增长,其中,方型铝壳电池因其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好高安全优势,备受市场青睐。
目前铝壳电池生产过程中存在化成时电解液被抽出、二注时电解液溢出等难题,以及电池在循环过程中因电解液干涸和锂损失,导致电池循环寿命提前终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缓释导液片的制备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缓释导液片,由吸液纤维素片、喷涂于吸液纤维素片上的锂膜以及包裹住吸液纤维素片的热塑性膜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吸液纤维素片材质选自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表面有多个V型凹槽,最大孔径小于150μm,平均孔径在10-35μm之间。
进一步的,包裹吸液纤维素片左右两侧的热塑性膜上均匀分布多个导流位。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位呈直角三角形形状由热塑性膜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热塑性膜为PP膜或者PE膜。
一种缓释导液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备原料:吸液纤维素片、补锂剂、PVDF、NMP、勃姆石、热塑性膜;
S2.制备补锂浆料:将PVDF、勃姆石、NMP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缸中制备均匀,后加入补锂剂,NMP溶剂,制成补锂浆料;
S3.采用人造SEI膜技术将补锂浆料喷涂于吸液纤维素片上;
S4.按电池规格进行相应尺寸缓释导液片制备,采用热塑性膜进行制袋、融合。
进一步的,S1中所述热塑性膜为PP膜或者PE膜。
进一步的,S1中勃姆石D50为3.0μm~5.0μm,比表面在2.5~5.5m2/g。
进一步的,S2中所述PVDF的质量分数为14%~17%、勃姆石的质量分数为80%~85%、加入一定量NMP,制成陶瓷料的固含量为38%~44%,后加入质量分数为2%~5%的补锂剂,剩余NMP溶剂,制成补锂浆料的固含量为28%~35%。
进一步的,S4中热塑性膜融合采用模切技术,相邻模切位间距离20mm~30mm,导耳长度3mm~10mm,在上下两层热塑性膜间,插入吸液纤维素片,进行两侧融合,后底端进行融合,裁切,待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以下积极的效果:
(1)本发明在方形铝壳卷芯间装入缓释导液片,进行组装,制备成电池,缓释导液片的导入,解决了现有电池仅通过卷芯渗透、吸液慢,电解液富余在卷芯上边的问题,缓释导液片起到吸液、导液作用,能及时将电解液导入到电池底部及空隙处,解决了电池化成时电解液被抽出、二注时电解液溢出等难题。
(2)本发明缓释导液片的导入,可增加电池注液量,实现了电解液保有量增加,从而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3)本发明缓释导液片含补锂剂,在电池循环过程中,源源不断提供锂,弥补锂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双登富朗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双登富朗特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340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