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加热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310404458.2 | 申请日: | 2023-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308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发明(设计)人: | 龚圣捷;董世昌;吴逸恺;熊珍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47J27/21 | 分类号: | A47J27/21;A47J36/24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设备 | ||
一种电加热设备,采用碳复合材料电热带为加热元件,包括:杯盖、内胆杯体、塑料外壳、隔热橡胶圈和带有控制电路板的底座,其中:内胆杯体、塑料外壳和隔热橡胶圈由内而外依次设置,底座和杯盖分别设置于两端,内胆杯体的外部设有与底座相连的带状加热机构。本发明复合在电绝缘性能良好的内胆杯体的外侧壁面区,与内胆杯体构成一个整体,可实现对内胆杯体的直接加热,可用于家电领域中日常生活饮水的加热、或对品质要求较高时的其他液体加热,也可扩展用于易与金属容器有化学反应的工业液体的加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日用品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具有改进加热方式的电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家电领域的加热容器,主要采用金属电阻丝制成的电绝缘加热材料。最为常见的加热方式,是将金属电阻丝绝缘在金属管内制作成电加热棒,并焊接在金属材质杯体底端,对金属材质杯中的液体进行底盘加热,形成一种整体式的电加热杯。但若对品质要求高的液体,金属杯有可能会与被加热液体产生化学反应。
金属电阻丝加热技术工艺成熟,但很难直接安装在玻璃制品中。若采用金属电阻丝加热玻璃杯时,需要将玻璃杯放置在电加热装置上的分体式加热,形成一种分体式的电加热杯,现有的产品均为分离式的电加热杯,但这种分离式的电加热杯携带不方便。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号CN215604973U授权公告日20220125,公开一种电加热杯,包括内胆以及外侧的外壳,内胆与外壳之间形成空气层,所述内胆的外壁上螺旋缠绕有碳纤维发热线,相邻碳纤维发热线之间设有隔离凸条;所述碳纤维发热线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但该技术采用的内胆材质无法保证其与碳纤维发热线之间的绝缘,容易在通电情况下出现短路,易于烧毁。此外,碳纤维与电线的接口位置,易于出现虚接、形成较大电阻、出现接口位置局部集中发热和局部过热等缺陷,存在用电安全隐患。
中国专利文献号CN211632869U授权公告日20201009,公开了一种具有碳纤维的多功能玻璃保温杯,包括上盖,所述上盖的一侧设置有开关口,所述开关口的内部贯穿设置有开关,所述上盖的另一侧安装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一端设置有弹簧柱,所述弹簧柱的内部贯穿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端连接有下盖,所述下盖的底端连接有杯口,所述杯口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杯体,所述杯体的侧面设置有温度显示屏,所述杯体的底部连接有加热铜板。通过四个脚垫在加热器的圆周分布,可将加热器在加热保温杯内的水时,使其保证稳固,不易抖动,通过加热铜片对杯体的底部铜片相合,使其更加容易加热,通过杯体侧面的温度显示屏观察温度,可使水温恒定。但该技术采用的是常规铜板发热体,并不是采用碳纤维发热体,属于将玻璃杯放置在电加热装置上的分体式常规加热方式。
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4743565U授权公告日20151111,公开了一种智能型加热保温杯,包括杯体、杯底,杯体包括外壳和套于外壳内的内胆,所述内胆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外壳与内胆之间设有arduino控制器、磷酸铁锂电池;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均与arduino控制器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还连接有外接电源,第一温度传感器通过导线与磷酸铁锂电池连接;所述杯底内安装有加热装置。但该技术采用的碳纤维发热体并不是直接与内胆直接接触,且碳纤维发热体之间的电绝缘特性无法控制,易于出现短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电加热设备,采用碳复合材料电热带为加热元件,复合在电绝缘性能良好的内胆杯体的外侧壁面区,与内胆杯体构成一个整体,可实现对内胆杯体的直接加热,可用于家电领域中日常生活饮水的加热、或对品质要求较高时的其他液体加热,也可扩展用于易与金属容器有化学反应的工业液体的加热。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加热设备,包括:杯盖、内胆杯体、塑料外壳、隔热橡胶圈和带有控制电路板的底座,其中:内胆杯体、塑料外壳和隔热橡胶圈由内而外依次设置,底座和杯盖分别设置于两端,内胆杯体的外部设有与底座相连的带状加热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044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