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括使用多核苷酸报道分子和跨膜孔的确定靶分析物的存在或不存在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56531.6 | 申请日: | 2018-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38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丹尼尔·乔治·福德姆 | 申请(专利权)人: | 牛津纳米孔科技公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543 | 分类号: | G01N33/543;G01N33/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李艳;臧建明 |
地址: | 英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括 使用 多核苷酸 报道 分子 跨膜孔 确定 分析 存在 不存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确定样品中靶分析物的存在或不存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样品中存在的任何靶分析物固定在表面上;使表面与以下接触:(i)与靶分析物特异性结合的第一检测剂;和(ii)多核苷酸报道分子,其中多核苷酸报道分子与第一检测剂结合着或结合;和使跨膜孔与已固定在表面上的任何多核苷酸报道分子接触,其中通过第一剂与靶分析物的结合将多核苷酸报道分子固定在表面上,并使用跨膜孔检测多核苷酸报道分子,从而确定样品中靶分析物的存在或不存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05月03日,申请号为201880029570.X,发明名称为“包括使用多核苷酸报道分子和跨膜孔的确定靶分析物的存在或不存在的方法”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检测分子相互作用例如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测定法。该方法可用于确定样品中靶分析物的存在、不存在或量。该方法可以以多重形式进行,并且可以用于同时确定多种分析物的存在、不存在或量。该方法可用于筛选靶分析物的结合配偶体。
背景技术
需要能够以高精度检测低浓度分析物的存在的技术,特别是当单个样品中存在多种分析物时。对检测生物标志物以及因此诊断相关疾病或病症的需求特别急迫。
跨膜孔(纳米孔)作为直接电子生物传感器具有很大的潜力,用于各种分析物,如聚合物和小分子。当跨纳米孔施加电位时,当如核苷酸或多核苷酸等分子瞬时驻留在纳米孔的桶或通道中一段时间时,电流发生变化。特定分子,如特定核苷酸和特定多核苷酸,给出已知特征和持续时间的电流变化。这种电流变化可以用于识别孔中存在的核苷酸或多核苷酸。包含纳米孔阵列的装置可用于检测和表征多核苷酸,例如以对多核苷酸进行测序。
发明内容
发明人已经证明,抗体和多核苷酸的组合可以用于基于纳米孔的免疫吸附测定,以确定分析物的存在、不存在或浓度。该测定对于确定一种或多种分析物的存在、不存在或浓度是理想的。该测定可以检测一种靶分析物,或者可以是能够检测一种以上靶分析物的多重测定。
更具体地,本发明人已经证明,可以使用固定在表面上的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以及多核苷酸报道分子在单重测定中测定靶分析物的浓度。本发明人使用的检测抗体和多核苷酸用生物素功能化,并且链霉抗生物素蛋白用于将多核苷酸报道分子与检测抗体结合,但也可以使用其他连接手段。与检测抗体结合的多核苷酸报道分子的量取决于固定在表面上的分析物的量。通过结合与捕获的分析物结合的检测抗体固定在表面上的多核苷酸报道分子使用跨膜孔直接检测(在从表面释放但没有扩增后)。发明人已经表明,检测到的多核苷酸报道分子的量与表面上捕获的分析物的量成比例。通过使用合适的校准方法,因此可以确定样品中分析物的浓度。
发明人还证明,可以在多重测定中确定多于一种靶分析物(即两种或更多种靶分析物)的浓度。在本发明人使用的方法中,捕获每种分析物并用不同的多核苷酸报道分子标记。洗脱并合并结合的多核苷酸报道分子,以用跨膜孔进行检测。使用不同的已知浓度的每种分析物,其中使用不同的多核苷酸报道分子检测每种浓度,以显示该测定可用于同时测定多种分析物的浓度。发现每种分析物的检测灵敏度超过检测和测量分析物在其生理浓度下的浓度所需的灵敏度。在实施例中,测定在测序水平上多路复用。然而,通过使用特异性附着手段(例如将与一种多核苷酸报道分子特异性杂交的不同寡核苷酸(或其多个拷贝)连接到每种检测剂)或通过预组装检测剂/多核苷酸报道分子,可以在单一反应中测定几种分析物。
在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中,例如疾病进展的测量或对治疗的响应或确定对治疗的可能响应性,通常需要检测和/或量化至少一种生物标志物,更常见的是两种或更多种生物标志物。发明人已经确定可以使用他们的方法同时量化一组生物标志物。该方法可以容易地执行而无需庞大的设备。例如,该方法可以使用标准免疫测定板(例如ELISA板)或珠子进行,并且可以使用包含纳米孔阵列(流动池)的手持装置检测多核苷酸报道分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牛津纳米孔科技公开有限公司,未经牛津纳米孔科技公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565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