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广式高盐稀态酱油酿造淋油工艺的复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77169.3 | 申请日: | 202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957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2 |
发明(设计)人: | 尹何南;胡徽祥;黄佳玲;梁亮;符姜燕;伍加文;周萌萌;郑宝娣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厨邦食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27/50 | 分类号: | A23L27/50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刘小敏;陈洁玲 |
地址: | 5295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广式高盐稀态 酱油 酿造 工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改进广式高盐稀态酱油酿造淋油工艺的复油方法,其特征是:在酱醪发酵阶段进行复油,具体操作为:当酱醪中形成了酱醅层后,抽出发酵罐底部的发酵液,将其从酱醅层上方均匀地打散酱醅层的表面物料,并继续进行浇淋,使发酵液慢慢的渗透酱醅层;所述复油的操作分别在发酵进行到4~7天、10±2天、15±2天、30±2天、45±5天、60±5天、90±10天、120±10天时进行一次。该工艺大大减少了高盐稀态酱油发酵期间的复油次数,减少了人力和能源的耗费,而且改善了原油色泽和口感,提升原油品质,从而提高复油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酱油酿造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广式高盐稀态酱油酿造淋油工艺的复油方法。
背景技术
广式高盐稀态酱油经过以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或小麦粉或面粉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水分达65%左右、呈流动状态的酱醪,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其中发酵工序采用日晒夜露的自然发酵工艺,一般发酵期为6个月左右。
在酱醪发酵阶段,由于酱醪中的固态物质的密度较小,因此悬浮在发酵液上方,形成一层厚厚的酱醅层;所述酱醅层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淀粉质原料及其分解产物。因此为了保证酱醅层中物料得到充分发酵,以及提高发酵醪液中氨基酸和风味物质的含量,在发酵阶段的不同时期进行淋油操作,浸提酱醅层中的营养物质。对于所述的淋油,《高盐稀态发酵酱油酿造工艺规程(SB/T 10312-1999)》中记载:制醪后的第三天起进行抽油淋浇,淋油量为原料量的10%,其后每隔一周淋油一次,淋油时注意控制流速,并在酱醅表面均匀淋浇,避免破坏酱醅的多孔形状。
专利CN103039944A也公开了高盐稀态酱油酿造方法中淋浇发酵的具体操作:发酵最初的30天每天淋浇一次,第31~90天每两天淋浇一次,第90天后每3~7天淋浇一次,直到发酵结束,即整个发酵周期需要执行70~90次的淋浇操作。
现有的淋油工艺,虽然能保证酱醅层中物料得到充分发酵(具体指保证原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但由于淋油次数较多,导致存在以下问题:
1.发酵液色泽变深,进而影响酱油产品的色泽,具体原因有:
①酱油的色素类物质的积累主要来源于美拉德反应(参考文献《酱油色泽的形成机制及色度控制》,李益民),美拉德反应生成的中间产物在与氧气结合后,会生成褐色的物质;而淋油次数的增加会增大发酵环境中的溶氧量,从而进一步加剧色素类物质的生成;
②发酵过程中,酱醅层表面的物质接触更多的氧气,且表面在太阳的暴晒下(温度较高),酱醅层表面会生成较多的色素类(黑色、褐色)物质,当淋油次数增加后,酱醅层表面的色素浸提至醪液中,而淋油之后形成的酱醅层表面又会重新形成色素,逐次累计后,就会造成发酵液色泽加深,且会呈现发乌、发黑的情况;
2.对酱油风味造成负面影响:由于氧化反应的发生,会形成具有焦苦味的物质,淋油次数增加后,由于增大了发酵环境中的溶氧量,会增加发酵液中此类物质的积累,从而影响酱油风味;而且淋油次数的增加也促使了美拉德反应的发生,过多地消耗发酵液中的还原糖,从而造成酱油原油的甜味减弱;
3.人工、能耗等生产成本高,存在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的问题:虽然现有的淋油能保证原油有较高的氨基酸态氮含量,但由于发酵期间需要进行二十多次甚至70~90次的淋油操作,使人工、能耗等生产成本高居不下,导致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反而得不偿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厨邦食品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厨邦食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771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