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易切削钢头部开裂生产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74971.7 | 申请日: | 202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97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2 |
发明(设计)人: | 詹放;张毅;黄德民;王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18 | 分类号: | B21B1/18;C22C38/02;C22C38/04;C22C38/60;C21D9/00;C22C33/04;B21B38/00;B21B45/00;B21B45/08;B21B45/06;B21B45/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任立 |
地址: | 210035***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切削 头部 开裂 生产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易切削钢头部开裂生产控制方法,包括电炉初炼‑LF精炼‑方坯连铸‑坯料加热‑表面除磷‑轧制‑分段‑打包,控制坯料成分中硫含量为0.34%‑0.42%,(1)当坯料成分中硫含量为0.34%‑0.37%时,依流程完成生产;(2)当坯料成分中硫含量为0.38%‑0.42%时,a.控制加热炉内均热段温度1220℃‑1230℃;b.水除鳞后,进入轧机前,手动打开冷却水对轧辊进行冷却,冷却后关闭冷却水;c.中间坯头部出初轧最后一架轧机时,对初轧末机架进行提速,在进入中轧轧机前,所有保温辊道关闭,沿线所有喷嘴关闭;d.生产过程中,中间坯头部有开裂倾向时,采用气焊手动加热;该方法简单易行,合理控制硫含量,根据硫含量配合提高均热温度降低坯料头部硫含量的偏聚,合理控制冷却水减少中间坯头部温度损失,避免头部开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切削钢的生产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易切削钢头部开裂生产控制方法,属于钢铁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易切削钢通常在钢中加入一定量的易切削元素硫,使得其具有良好的被切削加工性能。但是在浇铸时,硫元素易受拉坯速度和浇筑温度的影响发生偏析,而且硫元素的加入在提高加工性能的同时也使得含硫钢在轧制时发生热脆而坯料头部开裂,中间坯在轧制过程中头部降温较快也易于开裂,使得轧机咬入困难,而且坯料开裂随着轧制塑性变形越来越大,易于冲击轧机出口,对生产和设备运行产生很大影响,处理故障费时费力,给轧钢厂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专利CN115198201A防止易切削钢盘条打滑及开裂的生产方法,通过设计钢坯锰硫比、加热温度、除鳞水压力、开轧速度和粗轧减面率等工艺参数,合理控制钢坯在轧制过程中的温度范围和外形尺寸,保证钢坯稳定通过轧机,降低了易切削钢轧制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打滑和开裂现象,提高盘条性能稳定性,并且减少冲钢风险,保证设备和人员的安全。通过该方法,易切削钢轧制过程中的打滑和开裂分别降低至1 .2‰和1 .0‰以下,成材率提高到95%以上;但是这种方法一般是针对钢盘条或者钢片,且工艺复杂,成本高,复杂的工艺易出故障,使用不变,生产节奏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易切削钢头部开裂生产控制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合理控制硫含量,根据硫含量配合提高均热温度和控制沿线冷却水,减少中间坯头部温度损失,避免头部开裂。
本发明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易切削钢头部开裂生产控制方法,工艺流程包括电炉初炼-LF精炼-方坯连铸-坯料加热-表面除磷-轧制-分段-打包,初炼时按质量比计控制坯料成分中硫含量为0.34%-0.42%,包括:
(1)对坯料检测,当初炼时坯料成分中硫含量为0.34%-0.37%时,依流程完成易切削钢的生产;
(2)对坯料检测,当初炼时坯料成分中硫含量为0.38%-0.42%时,对坯料加热、表面除磷、轧制进行控制,具体为:
a. 初炼时坯料成分中硫含量为0.38%-0.42%时,坯料在加热炉内均热段温度为1220℃-1230℃;
b. 坯料水除鳞后,采用手动冷却模式,进入轧机前,手动打开冷却水对轧辊进行冷却,保证轧辊冷却的情况下,手动关闭冷却水;
c. 中间坯头部出初轧最后一架轧机时,对初轧末机架进行提速,在进入中轧轧机前,所有保温辊道关闭,沿线所有喷嘴关闭;
d. 生产过程中,中间坯头部有开裂倾向时,采用气焊手动加热,来快速提高中间坯头部温度。
本发明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
进一步的,前述易切削钢头部开裂生产控制方法中,步骤c中对初轧末机架进行提速,控制速度为0.6m/s。
前述易切削钢头部开裂生产控制方法中,步骤b中采用冷却水对轧辊冷却时冷却水水压在0.55-0.60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749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