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凹性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65898.7 | 申请日: | 2023-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28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代金垚;李昭;李润秋;边雷雷;盛守增;张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15;G06Q10/0639;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单冠飞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凹性 测试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公开提出一种抗凹性测试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确定预设测试对象的至少一个待测试区域对应的抗凹仿真信息,其中,抗凹仿真信息包括最大位移信息、刚度信息以及屈曲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受试者评价列表,其中,受试者评价列表包括多个受试者对至少一个待测试区域的抗凹评价分数;利用联合函数对待测对象进行抗凹性测试,其中,所述联合函数是确定所述抗凹仿真信息时以所述抗凹评价分数为特性变化率表示为基于测试值且以所述抗凹评价分数为变量的近似函数。本公开实现抗凹仿真结果与用户主观评价的关联,能够利用抗凹仿真结果对不同部位的抗凹性进行抗凹主观感受的定量评估。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凹性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消耗,为了节约能耗、满足国家制定的严格的排放标准,汽车生产商不得不采用更薄的钢板作为汽车的外覆盖件。而覆盖件的抗凹性是评价覆盖件的减薄和材料替代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对汽车覆盖件的抗凹性进行研究。汽车在设计前期没有实车,所以无法进行抗凹性实验,可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模型进行抗凹性分析,通过仿真结果计算得到加载点的对最大位移、初始刚度、屈曲来判断加载点处的抗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然而,现有方法只能评判加载点抗凹性的合格与否,并不能具体评估不同位置用户感受的满意程度。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抗凹性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实现抗凹仿真结果与用户主观评价的关联,能够利用抗凹仿真结果对不同部位的抗凹性进行抗凹主观感受的定量评估。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抗凹性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预设测试对象的至少一个待测试区域对应的抗凹仿真信息,其中,抗凹仿真信息包括最大位移信息、刚度信息以及屈曲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获取受试者评价列表,其中,受试者评价列表包括多个受试者对至少一个待测试区域的抗凹评价分数;
利用联合函数对待测对象进行抗凹性测试,其中,所述联合函数是确定所述抗凹仿真信息时以所述抗凹评价分数为特性变化率表示为基于实测值且以所述抗凹评价分数为变量的近似函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待测试区域具有预设直径的圆形,确定预设测试对象的至少一个待测试区域对应的抗凹仿真信息包括:对预设测试对象的外表面进行网格划分,得到多个网格;建立圆形的同心圆,同心圆的直径小于预设直径;对同心圆对应的区域进行抗凹性仿真分析;根据抗凹性仿真分析的结果,确定抗凹性仿真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同心圆对应的区域进行抗凹性仿真分析包括:将同心圆以及圆心,沿距离圆心最近的壳单元的法向,投影至预设测试对象的外表面;针对圆心所在的网格节点创建节点设置集合;以距离圆心最近的壳单元的法向为轴,建立局部坐标系;在局部坐标系下,在同心圆对应的区域内加载预设压强;设置抗凹性仿真分析的边界条件,并进行抗凹性仿真分析;输出抗凹性仿真分析的结果,结果包括节点设置集合处的位移和/或时间增量步。
在一些实施例中,抗凹性仿真信息包括最大位移信息,其中,根据抗凹性仿真分析的结果,确定抗凹性仿真信息包括:获取多个时间步对应的载荷时间步向量和位移向量;利用弧长法,对载荷时间步向量和位移向量进行差值计算,以得到在载荷时间步为预设值时的最大位移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抗凹性仿真信息包括刚度信息,其中,根据抗凹性仿真分析的结果,确定抗凹性仿真信息包括:基于多个时间步对应的载荷时间步向量和集中载荷,确定载荷时间下在同心圆内加载的合力向量;按照载荷时间的递增顺序,确定相邻时间步对应的合力向量是否跨过预设合力值;在相邻时间步对应的合力向量跨过预设合力值的情况下,根据相邻时间步对应的合力向量,确定预设合力值对应的刚度;将预设合力值对应的刚度确定为同心圆对应的刚度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658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