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框架柱延性的叠合箍筋与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28510.6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04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韩小雷;黄狄昉;林榕;季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5/06 | 分类号: | E04C5/06;E04C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16 | 代理人: | 张朝辉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框架 延性 叠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框架柱延性的叠合箍筋与方法;在框架柱的加密区箍筋的第一个封闭箍筋的邻侧并列增加一个附加封闭箍筋;该附加封闭箍筋的弯钩位置与第一个封闭箍筋的弯钩位置呈对角布置;并将两者绑扎叠合在一起,形成叠合箍筋结构;仅需紧挨着框架柱端部的第一个箍筋,放置一个附加封闭箍筋形成叠合箍筋,附加封闭箍筋放置方向应使得两箍筋的弯钩处于相对位置。施工工艺简单方便。框架柱端部的第一个箍筋变成了叠合箍筋后,叠合箍筋并不会像单个箍筋一样在弯钩处形成薄弱位置。在荷载作用下,框架柱端部受力最大的第一个叠合箍筋的弯钩不易脱开,充分发挥了封闭箍筋对纵筋和混凝土的横向约束作用,提高了框架柱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本申请是母案名称为“一种提高框架柱延性的叠合箍筋与方法”的发明专利的分案申请;母案申请的申请号为:CN201710508759.4;母案申请的申请日为:2017.06.2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的框架柱,尤其涉及一种提高框架柱延性的叠合箍筋与方法。
背景技术
框架结构具有平面布置灵活和可提供大空间的特点,广泛地应用于商场、住宅、学校教学楼等建筑中。框架柱作为框架结构关键的受力构件,其抗震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荷载作用下,框架柱端部受力复杂,同时受到较大的弯矩、剪力和轴力的共同作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端部布置加密封闭箍筋来承受剪力,并与受力纵筋形成钢筋骨架约束混凝土。为了保证箍筋的有效作用,现行规范要求封闭箍筋在连接处要设置135°弯钩,并且弯钩也要具有一定的长度。然而在实际工程和试验中发现,即使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在荷载作用下框架柱端部第一个箍筋也易于发生弯钩脱开而失去封闭箍筋的作用。此时,不仅框架柱的受剪承载力下降,而且由于失去了箍筋的有效约束作用,受力纵筋更容易被压屈成灯笼状,混凝土更容易被压碎,导致框架柱的承载力迅速下降。框架柱端部第一个封闭箍筋的约束失效,不仅导致框架柱的承载力下降而易于破坏,而且达不到预期的抗震设计水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框架柱端部第一个箍筋由于弯钩脱开而约束失效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框架柱延性的叠合箍筋与方法。只需要在现行构造基础上增加一个封闭箍筋,形成叠合箍筋,施工方式简单,可有效地解决框架柱端部第一个箍筋由于弯钩脱开而约束失效的问题,充分发挥封闭箍筋的作用,提高框架柱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框架柱延性的叠合箍筋,包括框架柱、框架梁以及位于框架柱端部的第一个封闭箍筋,在所述框架柱的加密区箍筋的所述第一个封闭箍筋的邻侧并列增加一个附加封闭箍筋;
所述附加封闭箍筋的弯钩位置与所述第一个封闭箍筋的弯钩位置呈对角布置;所述附加封闭箍筋与所述第一个封闭箍筋绑扎叠合在一起,形成叠合箍筋结构。
优选地,所述叠合箍筋结构放置在距离所述框架柱端部50mm~55mm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个封闭箍筋和所述附加封闭箍筋末端的弯钩角度≥135°,或者≥138°。
优选地,所述附加封闭箍筋以及所述第一个封闭箍筋的弯钩平直段长度≥所采用的钢筋直径的9~10倍;
或者所述附加封闭箍筋以及所述第一个封闭箍筋的弯钩平直段长度≥75mm或者≥80m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提高框架柱延性的方法,采用以上所述提高框架柱延性的叠合箍筋实现,包括如下步骤:
先分别将所述第一个封闭箍筋与所述附加封闭箍筋两末端进行弯折形成弯钩;
然后将所述附加封闭箍筋的弯钩位置与所述第一个封闭箍筋的弯钩位置呈对角布置;并将两者绑扎叠合在一起,形成叠合箍筋结构,并放置在所述框架柱相应位置,使两者共同作为第一个箍筋,进而提高所述框架柱的延性。
优选地,折弯后的弯钩角度≥138°,弯折后平直段长度≥所采用的钢筋直径的9倍或者10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285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