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62693.6 | 申请日: | 2023-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599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尹显强;蒋海军;桑瑞世;程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58 | 分类号: | B01J23/58;B01J23/60;B01J23/89;B01J23/656;B01J23/44;C07D213/61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李茂家;闫俊萍 |
地址: |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金属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化工领域,涉及一种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地,所述双金属催化剂为含有锌、锰、钴、铁或锆的钯碳催化剂,其制备方法为:先对活性炭进行碱处理,将钯负载于活性炭上,再引入锌、锰、钴、铁或锆作为助剂。所得的双金属催化剂能够提高2,3,6‑三氯吡啶制备2,3‑二氯吡啶的原料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同时该催化剂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在多次循环套用后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在催化合成2,3‑二氯吡啶的反应中以无机碱作为缚酸剂,后处理工艺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双金属催化剂为含有锌、锰、钴、铁或锆的钯碳催化剂。
背景技术
2,3-二氯吡啶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可以作为合成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的关键中间体,在医药和农药等多个领域应用广泛。
JP01193246A最早报道了以多氯代吡啶的加氢脱氯方式制备2,3-二氯吡啶。该专利提出以2,3,6-三氯吡啶为起始原料,以醋酸为溶剂,Pd/C为催化剂,醋酸钠为缚酸剂,常压50℃下加氢反应14h,得到产物2,3-二氯吡啶。该工艺虽然降低了加氢压力的危险性,并使2,3-二氯吡啶的选择性达到88%,但该工艺中原料的转化率较低(33%),生产效率低,且醋酸和醋酸钠对设备有腐蚀作用,并不适合工业化放大生产。
CN102153507A公开了一种2,3-二氯吡啶的制备方法,其以2,6-二氯吡啶为原料,先氯化合成2,3,6-三氯吡啶,再以Pd/C为催化剂,在60-80℃温度下,以甲苯为溶剂,三乙胺为缚酸剂,0-4MPa的氢气压力下催化加氢合成2,3-二氯吡啶,收率达到85.7%。虽然该方法的收率较高,但是反应温度较高,且甲苯和三乙胺的使用也增加了后处理和回收的成本。
CN109280026A中制备2,3-二氯吡啶的方法为:以2,3,6-三氯吡啶为原料,在甲醇等有机溶剂体系中,以三乙胺或吡啶作为缚酸剂,以Pd/C作为催化剂,氢气作为氢源,在温度为45-60℃,压力为1.5-4.0MPa的条件下进行催化加氢反应,反应2-10h后经过后处理得到2,3-二氯吡啶产品。虽然该方法也能获得较高纯度的2,3-二氯吡啶,但是反应压力较高,三乙胺等有机碱的使用也增加了后处理和回收的成本。
CN109453786A中制备2,3-二氯吡啶的方法为:以2,3,6-三氯吡啶为原料,在混合溶剂体系中(甲醇、苯甲酸或其他两种有机溶剂的水溶液),以三乙胺、碳酸钠、碳酸氢钠或其他三种碱性试剂作为添加剂,催化剂由活性组分Pd、贵金属(Ir、Au或Pt)、过渡金属(Mn、Co或Zn)以及活性炭载体组成,反应气体由氮气、氢气和氯化氢组成,温度在100-130℃范围内,压力为0.3-0.6MPa,进行加氢反应得到2,3-二氯吡啶。该方法中的催化剂制备过程以及利用该催化剂合成2,3-二氯吡啶的工艺较为复杂,使用的试剂非常多,步骤也较为繁琐,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CN111450845A公开了一种钯铜双金属催化剂,该催化剂还包含甲醛、硼氢化钠、吡啶等物质,成分复杂。虽然该双金属催化剂提高了2,3,6-三氯吡啶制备2,3-二氯吡啶的选择性,但是随着循环套用次数的增加,催化剂的活性逐步降低。
综上所述,在现有技术中,由2,3,6-三氯吡啶制备2,3-二氯吡啶的反应选择性较低,脱氯环境对设备有腐蚀,并且会造成催化剂活性组分流失,导致原料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降低,同时也降低了催化剂循环套用的次数,严重时甚至导致催化剂中毒失活,进而影响反应进行,增加了生产成本。现有的钯碳-甲醇反应体系中,有的通过使用有机碱,提高反应体系的分散性,进而提高选择性,但增加了后处理工艺的成本,或者增加催化剂的活性组分,或者加入多种无机碱进行缚酸,虽能提高选择性,但催化剂的寿命问题并未有效改善。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626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风能自发电定位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一体化提升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