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调控水稻培养壮苗并提高秧苗抗寒性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060141.1 | 申请日: | 2023-0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674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 发明(设计)人: | 周智;夏茂;周南;董敏芳;程鸣;唐承柱;周诚;董航;盖淑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田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立德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7/04 |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14 | 代理人: | 袁靖 |
| 地址: | 410128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控 水稻 培养 壮苗 提高 秧苗 抗寒性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秧苗培育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调控水稻培养壮苗并提高秧苗抗寒性的方法。在蓝光和红光光源照射下使用远红光和黄绿光对秧苗生长阶段的水稻进行协同处理。本发明通过控制远红光和黄绿光比例、光强和单日光照时间,降低了能耗比、提高了光利用率,与抗寒剂相比,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使水稻秧苗壮苗指数和抗寒能力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照条件对水稻秧苗生长生物物理,生物化学调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对水稻秧苗生长状况调控的方法,提高了水稻秧苗壮苗指数和抗寒性指标。
背景技术
水稻作为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喜温性,在稻区种植时均有低温损害发生,水稻秧苗大规模坏死冻死,严重威胁水稻生产,造成经济损失,粮食危机。在水稻进行种植之前,通常会经过水稻育秧过程,辅以人为创造的生长条件,能够有效调节水稻秧苗农艺性状,生化素质。
为应对秧苗抗寒性的需求,农业生产中常采用抗寒剂或抗寒物质对水稻种子或秧苗进行处理,但这一措施普遍生产成本高,且存在一定化学物质危害。
本发明研究人员旨在开发一种光调控水稻壮秧和抗寒性方法,在育秧环节,设置合适的光照条件对秧苗生理生化素质进调节。
水稻育秧过程中所需人工光源需要满足光谱和光照强度可调控,光源稳定,成本低等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Pc-LED(荧光粉转换型发光二极管)淘汰传统白炽灯,卤素灯,高压钠灯等成为植物照明以及探索植物某一生理性状光照条件的最佳选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调控培养壮苗并提高秧苗抗寒性方法,以解决亚热带地区水稻早稻面临倒春寒导致秧苗会面临褪色、坏死和延缓生长的问题,该方法相比于现有的育苗抗寒方法具有步骤简单、安全环保、成本低廉的优点。
一种光调控水稻培养壮苗并提高秧苗抗寒性的方法,在蓝光和红光光源照射下使用远红光和黄绿光对秧苗生长阶段的水稻进行协同处理。
所述蓝光波长为430nm~470nm,优选为450nm;光强为250~300μmol m-2s-1,优选为270μmol m-2s-1;
所述红光波长为610nm~650nm,优选为630nm;光强为250~300μmol m-2s-1,优选为270μmol m-2s-1;
所述远红光波长为720nm~770nm,优选为730nm;所述黄绿光波长为530nm~560nm,优选为540nm;所述远红光与黄绿光的光强比为(0.2~5):1,所述远红光与黄绿光光强均为100~750μmol m-2s-1。
所述的方法,单日光照时间为8~13h;所述秧苗生长阶段为水稻的秧苗出芽至15日。
所述的方法,所述水稻于秧苗出芽至5日,远红光与黄绿光的光强比为(0.2~1):1,优选为0.5:1;补光光场光强为100~250μmol m-2s-1,优选为125μmol m-2s-1;单日补光时间为8~10h,优选为8h。优选:光照时间为每日6:00-14:00进行辐射。
所述的方法,所述水稻于秧苗出芽至6-10日,所述远红光与黄绿光的光强比为(1.5~2.5):1,优选为2.2:1;补光光场光强为250~450μmol m-2s-1,优选为370μmol m-2s-1;单日补光时间为10~12h,优选为11h。优选:光照时间为每日6:00-17:00进行辐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田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立德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田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立德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601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