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039935.X | 申请日: | 2023-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96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 发明(设计)人: | 陈飞;刘明强;李威;杨培;付世亮;杨述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鸿富诚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C23C14/06;C23C14/24 |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毅智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68 | 代理人: | 熊雄 |
| 地址: | 402760 重庆市璧山区青杠街道***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孔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功能材料技术领域,所述多孔吸波材料由以下材料组成:绝缘膜3‑5份、铁硅铝硅铝10‑30份、三元乙丙15‑45份、聚醚型聚氨酯橡胶30‑50份、硅氟胶60‑100份、多晶铁纤维20‑40份、氮化铝30‑50份、含硅阻燃剂树脂50‑90份、季戊四醇40‑60份、金属醇盐80‑140份、甲醇100‑200份、聚醚二胺10‑30份、水100‑160份可以增加多孔吸波材料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防止多孔吸波材料在高温条件下产生性能恶化,从而使多孔吸波材料的吸波能力在高温下也依然可以保持长时间的优秀吸波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孔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所谓吸波材料,指能吸收或者大幅减弱其表面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从而减少电磁波的干扰的一类材料。在工程应用上,除要求吸波材料在较宽频带内对电磁波具有高的吸收率外,还要求它具有质量轻、耐温、耐湿、抗腐蚀等性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磁波辐射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在机场、机航班因电磁波干扰无法起飞而误点;在医院、移动电话常会干扰各种电子诊疗仪器的正常工作等。
如中国专利公开:一种磁电复合纳米多孔吸波材料及制备方法,申请号:CN201911292425.3,该吸波材料组分及各组分占吸波材料总量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CoO15%~45%,Co 10%~40%,多孔碳40%~55%。将固体原料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o(NO3)2、乙酸钴和1-苄基-2-甲基咪唑混合溶于水中,搅拌后静置,得到紫色前驱体混合溶液;并进行离心并收集紫色离心产物;洗涤后再干燥得到Co(OH)2@ZIF-67复合物前驱体;将前驱体在保护气氛中进行碳化得到磁电复合纳米多孔吸波材料,该材料具有较大的反射损耗和吸收带宽,可应用在人体电磁波防护、雷达电磁波吸收涂层上。
但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现今阶段的吸波材料的工作原理多为将能吸收的电磁波能量吸入材料中,然后将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耗散掉,特别是多孔吸波材料,在将电磁波吸入材料中后,电磁波沿着这些孔隙可以深入材料内部,充分的将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耗散掉,而在此期间多孔吸波材料的温度会逐渐升高,而多孔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在高温条件下很容易出现性能恶化的情况,从而影响吸波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孔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由于现今阶段的吸波材料的工作原理多为将能吸收的电磁波能量吸入材料中,然后将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耗散掉,特别是多孔吸波材料,在将电磁波吸入材料中后,电磁波沿着这些孔隙可以深入材料内部,充分的将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耗散掉,而在此期间多孔吸波材料的温度会逐渐升高,而多孔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在高温条件下很容易出现性能恶化的情况,从而影响吸波效果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多孔吸波材料,所述多孔吸波材料由以下材料组成:绝缘膜3-5份、铁硅铝硅铝10-30份、三元乙丙15-45份、聚醚型聚氨酯橡胶30-50份、硅氟胶60-100份、多晶铁纤维20-40份、氮化铝30-50份、含硅阻燃剂树脂50-90份、季戊四醇40-60份、金属醇盐80-140份、甲醇100-200份、聚醚二胺10-30份、水100-160份。
一种多孔吸波材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取铁硅铝10-30份、三元乙丙15-45份、聚醚型聚氨酯橡胶30-50份、硅氟胶60-100份;
步骤2:将铁硅铝填充在三元乙丙中,将聚醚型聚氨酯橡胶填充在硅氟胶中;
步骤3:取多晶铁纤维20-40份,取氮化铝30-50份;
步骤4:利用真空蒸发镀膜法使氮化铝附着在多晶铁纤维表面,然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将氮化铝和多晶铁纤维进行进行多层叠加,随后利用热压法将氮化铝和多晶铁制成复合涂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鸿富诚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鸿富诚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399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