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哑复合车贴膜及其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37537.4 | 申请日: | 2023-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04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贾文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新铭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7/29 | 分类号: | C09J7/29;C08L27/06;C08L75/04;C08K3/28;C08K3/22;C08K3/34;C08K3/36 |
代理公司: | 嘉兴熠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489 | 代理人: | 沈淼 |
地址: | 31450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车贴 及其 生产工艺 | ||
1.一种双哑复合车贴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耐磨防污功能的TPU保护外膜(1),所述TPU保护外膜(1)热压复合有具有反射和/或吸收紫外线、红外线的TPU高效隔热膜(2);所述TPU高效隔热膜(2)通过磁控溅射形成有反射和/或吸收紫外线、红外线的纳米粒子层(20);所述纳米粒子层(20)位于TPU保护外膜(1)和TPU高效隔热膜(2)之间;所述TPU高效隔热膜(2)复合有TPU改性PVC基体膜(3);所述TPU改性PVC基体膜(3)背向TPU高效隔热膜(2)的表面复合有用于与汽车外漆膜粘结的连接胶膜(4);所述连接胶膜(4)背向TPU改性PVC基体膜(3)的表面复合有离型膜(5);所述TPU保护外膜(1)、TPU高效隔热膜(2)、TPU改性PVC基体膜(3)的厚度比控制为(0.8-1.0):(0.8-1.0):(2.5-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哑复合车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TPU改性PVC基体膜(3)是通过三层共挤技术制备而成,包括第一增粘膜层(31)、TPU改性PVC主体膜(32)、第二增粘膜层(33),所述TPU改性PVC主体膜(32)一体成型于第一增粘膜层(31)和第二增粘膜层(33)之间;所述第一增粘膜层(31)背向TPU改性PVC主体膜(32)的表面复合于TPU高效隔热膜(2)背向纳米粒子层(20)的表面;所述第二增粘膜层(33)背向TPU改性PVC主体膜(32)的表面复合于连接胶膜(4)背向离型膜(5)的表面;所述第一增粘膜层(31)、第二增粘膜层(33)的厚度均控制为15-20nm之间;所述TPU改性PVC主体膜(32)的厚度控制为45-60u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哑复合车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TPU改性PVC主体膜(32)主要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薄膜级PVC树脂80-90份、改性TPU树脂A 10-20份、8-14份的增塑剂DINP、2-4份的相容剂、1-3份的钡锌稳定剂、8-12份的无机功能混合填料、1-2份的液体稀土阻燃剂;所述薄膜级PVC树脂和改性TPU树脂A的总份数为100份;所述相容剂为EVA-MAH或者CPE;所述无机功能混合填料是由以下质量比的原料构成:5-20%平均粒径10-100nm的纳米氮化钛、10-25%平均粒径30-200nm的金红石晶型的纳米二氧化钛、5-10%平均粒径0.10-1um的二硅化钼、余量为平均粒径50-200nm的纳米二氧化硅或者纳米碳酸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哑复合车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粘膜层(31)、第二增粘膜层(33)均是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薄膜级PVC树脂72-76份、改性TPU树脂B 24-28份、6-12份的增塑剂DINP、4-6份的相容剂、1-3份的钡锌稳定剂、8-12份的无机功能混合填料、1-2份的液体稀土阻燃剂;
所述薄膜级PVC树脂和改性TPU树脂B的总份数为100份;所述相容剂为EVA-MAH或者CPE;所述无机功能混合填料是由以下质量比的原料构成:5-20%平均粒径在10-100nm的纳米氮化钛、10-25%平均粒径在30-200nm的金红石晶型的纳米二氧化钛、5-10%平均粒径在0.10-1um的二硅化钼、余量为平均粒径50-200nm的纳米二氧化硅或者纳米碳酸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新铭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新铭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3753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