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硫化铜纳米酶-抗菌肽-透明质酸复合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033385.0 | 申请日: | 2023-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98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 发明(设计)人: | 赵峡;王炳杰;张文尚;陶娇娇;李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K9/00 | 分类号: | A61K9/00;A61K38/08;A61K47/38;A61K47/36;A61P31/10;A61P31/02;A61M37/00;A61K33/34 |
| 代理公司: | 青岛合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64 | 代理人: | 王晓晓 |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化铜 纳米 抗菌 透明 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硫化铜纳米酶‑抗菌肽‑透明质酸复合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以氯化铜和硫化钠为原料制备硫化铜纳米酶,以透明质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原料,同时负载硫化铜纳米酶和PAF26抗菌肽,再通过模板法成功制备了一种可降解的复合微针。通过实验研究证实,本发明的复合微针呈尖锐的四棱锥形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能够有效突破角质层屏障,实现硫化铜纳米酶和PAF26的透皮递送和释放。所述复合微针不仅具有显著的抗真菌作用,能够有效抑制深层皮肤真菌感染,而且无耐药性产生,其在治疗深层皮肤真菌感染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硫化铜纳米酶-抗菌肽-透明质酸复合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真菌疾病每年影响全球约10亿人,并导致150多万人死亡。皮肤和软组织真菌感染被认为是世界上第四大最常见的健康疾病。皮肤深层真菌感染由于药物难以到达病灶,在治疗中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治疗皮肤真菌感染主要是用外用乳膏、软膏和洗液等。虽然这些药物对皮肤浅表真菌感染有效,但由于药物透皮效率低,对皮肤深层真菌感染治疗效果较差。此外,真菌通常会形成生物膜,并对现有的抗真菌药物(如唑类、两性霉素B和多烯类)迅速产生耐药性。因此,开发新颖、高效、便捷的皮肤深层真菌感染治疗策略和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微针给药系统是一种能够突破角质层屏障且无痛的透皮给药技术,与传统的透皮给药策略相比,具有透皮效率高、患者依从性好、易于自主给药等优势。近年来,纳米酶作为一种特殊的纳米技术,以其良好的稳定性、低廉的生产成本和能模拟天然酶的活性等优点,在抗菌领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硫化铜纳米酶具有良好的类氧化酶和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可以通过产生活性氧达到有效的抗菌活性,并可避免耐药性。但硫化铜纳米酶产生的活性氧存在半衰期短、扩散困难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PAF26抗菌肽作为一种只有6个氨基酸残基的寡肽,具有良好的抗真菌和穿透细胞被膜的活性,而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更重要的是,PAF26穿透细胞被膜(细胞壁和/或质膜)的能力可以促进硫化铜纳米酶生成的活性氧进入真菌,克服活性氧的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皮肤深层真菌感染局部用药存在的抗菌活性低、透皮效率差,给药频率高和易产生耐药性等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硫化铜纳米酶-抗菌肽-透明质酸复合微针,该复合微针不仅可以突破角质层屏障,将硫化铜纳米酶和PAF26抗菌肽递送至皮肤深层真菌感染部位,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抗菌作用,并能够有效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硫化铜纳米酶-抗菌肽-透明质酸复合微针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硫化铜纳米酶-抗菌肽-透明质酸复合微针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硫化铜纳米酶-抗菌肽-透明质酸复合微针,包括基质和同时负载在基质上的活性成分;所述基质为透明质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所述活性成分为硫化铜纳米酶和抗菌肽。
进一步的,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复合微针的组分为:硫化铜纳米酶0.5%~1.5%,抗菌肽8%~12%,透明质酸钠70%~80%,羧甲基纤维素钠10%~20%,余量为溶剂。
进一步的,所述抗菌肽为PAF26抗菌肽。
进一步的,所述透明质酸钠的分子量为20kDa-80kDa,所述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粘度为800mPa·s~1200mPa·s。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微针的密度为300根/cm2-400根/cm2,针尖高度为400μm-800μm,针尖距离为300μm-400μm。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微针的背衬层为透明质酸钠。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微针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溶解性以及生物相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333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器件建模中最优器件的选取方法
- 下一篇:一种运价控制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