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花黄精组织培养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310030159.7 | 申请日: | 2023-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185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宁;杨国群;汤阳灿;黄黎君;禹佩瑶;陈嘉丽;林增;蒋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莫舒颖 |
| 地址: | 410004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花黄 组织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药用植物组织培养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多花黄精组织培养方法,为以多花黄精未成熟种子经冷藏和机械损伤处理后得到的种子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本发明的方法使用未成熟种子为材料,冷藏打破休眠,机械损伤处理促进种胚萌发得到外植体,后续针对外植体构建了一套快速、大量繁殖出多花黄精小苗的组培体系,可实现多花黄精的工厂化育苗,加快分子育种时代的推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用植物组织培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花黄精组织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为百合科多年生单子叶草本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传统中医认为其具有补脾,补精气,壮筋骨,益精髓,润肺生津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精具有抗衰老,抗肿瘤,降血脂,降血脂等功效。随着黄精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不断开发,野生黄精被掠夺性采挖,导致野生黄精资源日益稀少,严重制约了多花黄精的开发利用。单靠采挖野生资源这一种方式,已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加之多花黄精自身的生长特点,野生资源恢复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
目前,多花黄精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即根状茎繁殖和种子繁殖。种子繁殖存在着采集难度大、发芽率低、育苗周期长(一般三年育苗移栽)等问题。所以在当前的人工栽培中,繁殖主要依靠根茎的无性繁殖,但该方法也存在着很多缺点,例如:繁殖系数低、根茎用量大和多次繁殖容易积累病毒等,而组织培养既能实现快速大量繁殖,又能较好地保持优良性状,可实现多花黄精的工厂化育苗,加快分子育种时代的推进。
现如今已有多例关于多花黄精组织培养的研究的报道,但仅有少数几例有构建完整的组织培养体系,且他们的研究多以多花黄精成熟种子或根状茎作为启动材料,用来培养无菌苗。以成熟种子进行组织培养的技术缺陷主要集中在发芽时间长、愈伤组织诱导困难、特定植物激素不能经过高压蒸汽灭菌、不定芽生长势弱、后代性状分化严重等。而以多花黄精根状茎进行组织培养的技术缺陷则主要集中在消毒困难、实验难以重复、随继代次数的增加生长势降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多花黄精组培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利用未成熟的多花黄精果实中的未成熟种子作为外植体,对其进行机械损伤处理后进行组培生根成苗,提供了一种优质、高效的多花黄精组培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花黄精组织培养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多花黄精未成熟种子经冷藏和机械损伤处理后得到的种子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
上述方法中,所述未成熟种子从花凋谢后50-70天采摘的多花黄精未成熟果实中收集,此时多花黄精未成熟果实的果皮绿色,果实直径8-9毫米。
上述方法中,所述机械损伤处理为切除种脐周围部分组织。
上述方法中,所述机械损伤处理具体为在种脐往上1mm处切除切包含种脐在内的部分组织。
上述方法中,所述冷藏为4℃冷藏5天,目的是打破休眠。
上述方法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将外植体接种到初代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带芽小球茎;将所述带芽小球茎接种到继代培养基上培养至获得大量带不定芽的愈伤组织;将所述带不定芽先后接种到不定芽增殖培养基和/或壮苗培养基上增殖获得多花黄精无根苗;
所述初代培养基为向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6-BA、2,4-D、蔗糖和凝固剂得到的固体培养基,所述初代培养基中6-BA的含量为2.0-3.0mg/L、2,4-D的含量为1.0-1.5mg/L;
所述继代培养基为向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6-BA、NAA、蔗糖和凝固剂得到的固体培养基,所述继代培养基中6-BA的含量为2.0mg/L、NAA的含量为0.1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未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301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