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房建施工中提高混凝土捣振棒移动便捷性的辅助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2223548470.0 | 申请日: | 2022-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93164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裴亚涛;陈超群;张文博;真济光;顾羽;张海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8 | 分类号: | E04G21/08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郑园 |
地址: | 450016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施工 提高 混凝土 捣振棒 移动 便捷 辅助 工装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房建施工中提高混凝土捣振棒移动便捷性的辅助工装,包括与泵管相连的支架,支架上设置有捣振棒过孔,捣振棒穿过捣振棒过孔,支架上设置有卡接捣振棒的夹紧机构。本技术方案通过在泵管上设置支架,可以为捣振棒提供辅助支撑,捣振棒穿过捣振棒过孔后,可以通过夹紧机构夹紧,捣振棒余支架之间实现连接。使用时,工人可以直接操作支架下方捣振棒捣振端,不仅省力、便捷、安全,而且可以在泵管浇筑混凝土的同时进行捣振,能够有效提高捣振的效率。另外,捣振棒的部分震动能量可以通过支架传递至泵管,利于泵管中的混凝土泵出,提高混凝土浇筑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捣振棒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房建施工中提高混凝土捣振棒移动便捷性的辅助工装。
背景技术
混凝土浇筑构件时必须排除其中气泡,进行捣固,使混凝土密实结合,消除混凝土的蜂窝麻面等现象,以提高其强度,保证混凝土构件的质量。
现有技术中,房建施工的混凝土捣振施工是通过人工拖拽捣振棒实现的。捣振棒的捣振部插入刚浇筑的混凝土中进行捣振,捣振棒的其余部分随意摆放在混凝土浇筑面上。由于捣振棒长度长、重量大且震动显著,工人在操作时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一面需要注意脚下的钢筋笼,一面需要拖拽捣振棒,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另外,由于混凝土捣振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及安全隐患等原因,同时混凝土泵车又在不断泵送混凝土,工人在进行捣振时无精力实现充分捣振,因此也会影响捣振的施工质量。另外,混凝土浇筑的施工现场工况复杂,无法设置辅助装置,因此如何实现便捷的混凝土捣振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房建施工中提高混凝土捣振棒移动便捷性的辅助工装,解决了混凝土捣振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存在施工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房建施工中提高混凝土捣振棒移动便捷性的辅助工装,包括与泵管相连的支架,支架上设置有捣振棒过孔,捣振棒穿过捣振棒过孔,支架上设置有卡接捣振棒的夹紧机构。本技术方案通过在泵管上设置支架,可以为捣振棒提供辅助支撑,捣振棒穿过捣振棒过孔后,可以通过夹紧机构夹紧,捣振棒余支架之间实现连接。使用时,工人可以直接操作支架下方捣振棒捣振端,不仅省力、便捷、安全,而且可以在泵管浇筑混凝土的同时进行捣振,能够有效提高捣振的效率。另外,捣振棒的部分震动能量可以通过支架传递至泵管,利于泵管中的混凝土泵出,提高混凝土浇筑的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夹紧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夹紧部,各个夹紧部围绕捣振棒设置,夹紧部的夹持端与捣振棒顶接,捣振棒通过各个夹紧部的顶接固定在支架上。
进一步地,每个夹紧部包括支座和滑板,支座与滑板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滑板在压缩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与捣振棒的外周面顶接。本技术方案设置压缩弹簧作为夹紧捣振棒的动力,能够起到减震作用,防止捣振棒震动过大时对泵管产生不良影响。
进一步地,所述支座与滑板之间通过滑插配合的套筒和滑杆相连,所述压缩弹簧环绕在套筒的外周。本技术方案设置滑插配合的结构连接支座和滑板,为压缩弹簧提供导向,防止滑板在压缩弹簧的单独作用下发生错位,充分保证夹持捣振棒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设置在支座上时,所述滑杆设置在滑板上;所述套筒设置在滑板上时,所述滑杆设置在支座上。上述两种设置方式为较佳的实施方式,只要能够实现导向作用,在实施时也可以采用其他不同的滑插方式。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板与滑槽滑动配合,滑槽靠近捣振棒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板。本技术方案使滑板与支架之间实现滑动连接,与滑插配合的套筒和滑杆共同作用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夹紧、减震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滑板背离压缩弹簧的一侧设置有辊子,所述滑板通过辊子压接在捣振棒的外周面上。本技术方案设置辊子夹紧捣振棒,在满足夹紧、减震的同时,也可以抽拉捣振棒,便捷地改变捣振棒从捣振棒过孔伸出的长度,以便于提高捣振操作的灵活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5484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独立驱动双空调轮系布置结构
- 下一篇:一种便于进料的全自动吸塑成型机